章宜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士,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曾任上海德丰网络有限公司CEO,上海中信银行助理行长。1982届校友。
放下卑微 耐住寂寞
口述:章宜娟
采访:赵倩雯、谭璐、潘方灏、许雯佳、曹佳韵
整理:潘方灏、许雯佳、曹佳韵
时间:2017年7月26日
地点:梧桐茶室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我是1982年毕业于上海银行学校(现在学校的前身)金融2班,班主任叫王婕。当时还是中专,直属于人民银行,同学们毕业后大多去了银行系统。
我在高考前从没有想过会进一个中专级别的学校。阴差阳错,还是在当时只是中专的学校里完成了走上社会前最后一段校园岁月。相比于从知名院校毕业的同班或同校同学来说,自卑心理在所难免。但进校后看到老师教学负责,看到新同学们的较高综合素质,这种心态慢慢便淡化了。
当年的学校很简朴,教室操场都很狭小,没有住宿,上下学都是挤公交或骑车。在这两年里,令我最怀念的还是那些或许年事已高甚至已离世的老师们。当时我们上完课,除了有班委或老师要求的工作,一般都选择回家。因此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们的行事风格就成了现在想起来也仍有感慨的回忆。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中,有些是银行高级资深工作者,带着老银行职员的味道,上课非常认真严谨有耐心。我忽然想起了我们的书法老师。现在的学生几乎无法想象,我们当时还学习如何书写阿拉伯数字。书法老师金先生写得一手令人赞叹的好字,连数字的斜度、高度等都控制得非常完美。虽然现在都电脑打字了,但当时老师展露出的那种追求细节的做事态度,给我一种很强的冲击感,影响到今天。
印象很深的,还有让我对学习乃至人生社会都有深刻理解的何百华老师。何老师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工作没多久就遭遇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在青海农场被关押了多年,历经艰辛,孑然一身,出狱后,来我们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在学校时,他给予了我诸多指导,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直到他老人家离世。他生前对生活的渴望,对翻译工作的孜孜不倦,以及对未来积极乐观心态是我的非凡楷模。
还有个教西方哲学经济的老师。我们之间交流最简单最流畅。上他的课,我没多少笔记,他讲课逻辑严密,容易理解。还有教工业会计的施老师,去年年初过世的班主任王婕老师等,即使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慈爱温良,却可以在学生心中长存一辈子。尽管时代更迭得太快,当时学到的那些知识结构,到如今或许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作为金融专业人士,敬畏风险,规范处世,严谨敬业等秉性品质是不会被淘汰的。当我们意识到学历高低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知识、能力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就不需要自卑。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
毕业后我婉拒了钟校长的留校建议,选择进了工商银行南市区办事处(支行的前身名称),在联行组工作了两年,之后进入了宣传科兼团工委工作了1年多。1987年到1991年年底我在区办信贷科工作。1992年2月去了中信银行上海分行,1994年至2004年底做了10年的支行行长,2005年初任行长助理。
2007年我辞离中信银行,结束了我在银行业26年的职业生涯。2008年我加盟了一家以第三方支付业务为主的小型外企集团,任集团总裁兼执行总经理,直到2013年因身体原因离开职场。
离开学校后一路走来,我始终踏踏实实工作,给信任我的人一份交代。信任是一条价值链,能获得一份信任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做好事情的责任和使命。要做好一件事情的真正动力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动力更重要。回顾我这些年的工作过程,我认为每一个变化的节点都是努力学习、辛勤付出、不断提高、日益成熟的结合。自始至终,这个过程是令我满意的生命旅程。
寄语青春
作为校友的我,在此也想给各位学弟学妹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希望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能给予一些启发。
首先,对于当下的应届生求职,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运的,但如果要创造条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必须真正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以及合适什么。校园学习不仅要积累知识,更需要学会自我认知和合理思维。
其次,目前许多学生对毕业后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我更倾向于尽早走进社会,接受挫折或分享幸运都是一种人生经历,将来一定会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建议年轻学弟学妹们: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或者什么样的物质财富。到了一种环境下就应学会抛掉杂念。既然得到了这份工作,就要守住这份寂寞,守得住这份辛苦,就能成大器。看上去你不动,不是缺乏激情,而是你在坚持。当你那份难得的坚持积累到一定程度变成一种价值的时候,你将会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