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记录36:毕永亮

发布日期:2019-01-18 14:42:44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毕永亮,大金麦克维尔中国地区集团公司财务总监。毕业留校,任职于立信会计编译所(后改名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现立信会计出版社)。后赴日留学深造,毕业于日本大学商学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EMBA课程结业。历任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管理财务本部主计课课长,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财务担当部长、企划部长和董事等职务。1983届校友。

 

岁月易因循 志士宜自强

口述:毕永亮

采访:王璐 蔡婉仪 李带娣

整理:蔡婉仪

时间:2017912

地点:麦克维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会议室

 

恪尽职守 砥砺前行

我就职于日本大阪总部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至今已有20余年了。记得刚进大金的第一年,我参与了总部财务决算系统的升级开发项目,这对公司业务还不熟悉的自己来说是很具挑战性的。当时的大金在日本国内的空调行业里还仅是一个市场份额第5位左右的公司,销售收入也就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多一点,经常不断地承受着被国际一流企业淘汰和收购的压力。陈旧的财务系统阻碍着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记得我们项目组有6个人,从调查业务内容到改善工作流程;从提出设想到确立蓝图,几乎是夜以继日。一年半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收获,可以说现在日本大金总部使用的连结财务决算系统就是在当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我个人来说,有幸通过这些工作对总部的业务系统和实务流程有了较深的理解。在日资文化的大金公司,既要注重团队作业;又要不断及时汲取经验以充实自我。财务工作注重细节,通过工作中和前辈同事们的交流探讨,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并积淀了团队的情谊。这些收获的经验和成果,为自己后续能在大金集团的全球工作范围里参与和推进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统合财务合并决算系统的开发等工作有了一个不错的铺垫。

如大家所知,20多年前的日本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泡沫经济破灭的灾难。日本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在深思其原因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反省就是日本的会计制度没有能够事前有效并及时地告知这场灾难的发生,缺乏一个披露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高风险的“爆走现象”的制度。这种共识后来就成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日本国内一系列参照和导入SAC基准、IFRS等准则的思路来对日本传统的财务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契机,尤其是对上市企业的会计准则的修订,以及公司财报信息的披露的要求。其变化的幅度之大,给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更改。当时,我正担任集团内总括决算部门的经理。为了适应制度变更的形势,我一边落实从“四大”招聘专业人员来充实团队;一边要求同事们利用各种机会进修和提高能力。说来也惭愧,其实我也是不得已把困境当作机遇,读了在职研究生课程,为自己充了电。作为大金麦克维尔中国地区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参与整合了大金集团的全球子公司的国际会计准则。大金在收购OYL麦克维尔集团前,全球有160多家子公司需要合并财务报表,并且需要完成新准则下的上市企业年报“有价证券报告书”。一位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年末完成了外审后,当时说了一句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在日本几千多家所有上市企业里,大金的企业年报实质上是出自一个外国人的手。”虽然这句话是对我工作的赞誉,也是警示自己工作责任之重大,千万不可疏忽大意。

心怀赤诚 坚守初心

直到今天,可以说会计工作一直跟随着我,贯穿了我的职业人生,而且它又跨越了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而另一个就是我的祖国——中国。

立信毕业,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在立信会计编译所(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前身)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当时中国国内在会计财经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这种困境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当时各大财经院校受财政部的委托,与“四大”联合办了诸多的讲座和培训。立信会计丛书编委会上也时常讨论这些学术问题,当时,潘老校长和不少编委会的老先生们都有着年轻时留洋学成归国的经历,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的分析能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许多梦寐着出国深造的年轻人一样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我也走上了辞职留学的道路。在即将离开出版社的前夕,欧阳仲华总编对我谆谆教诲、句句叮嘱,犹在耳边;张立年老师特意为我引见李鸿寿老校长,帮助我深造会计专业;孙庆元副校长在我的推荐信上亲笔签名……为了像我这样一个年轻人能更好地去异国求知,立信的老先生们给了我父母般的温情和支持,这份殷切厚望此生难忘。

虽然长期居住和工作在海外,我深深地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多年来,每当举例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业绩时,我都会拿出参与过完成首轮的大金集团在中日两国转让定价磋商的一件,当然因涉及企业秘密,不能详述,但是那确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是中日两国国税当局经过了来来回回多轮的磋商才谈定下来的。历时4年多,把这起虽然是起源于税务纷争最终有幸解决于APA(预约定价)的协议合同之上。这是两国国税当局和公司内部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而我当时能够在其中起到这样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认为是真正做到了站在事实的一边,用公正的视点为大金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贡献说了公正的话,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取得了中日双方国税当局的认同和信赖。我之所以尤为庆幸的是,因为我能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直接尽到了一份职业上的责任,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

如今,尽管自己现在未能实现回到母校继续从事出版工作的最初愿望,但从事着自己心仪的财务会计职业,也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会计实务的现场。当我被任命为大金集团的麦克维尔中国地区集团财务总监后又重新回到祖国工作,心里尤其的欣慰和踏实。

感恩潘老 铭记校训

在立信接受的会计专业教育能够在异国他乡得以实践适用,并得益至今三十多年,是我对立信的校训有种怀瑾握瑜的感觉。在日本大金这样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工作,我是一个外国人,能够得以坚守,可能也是因为“立信”两个字引领着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了认可。得以走到今天,确实感恩母校。

当初,作为复校后首批留校毕业生,我幸运地进入了当时的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成为有幸直接与潘老校长共事、直接聆听和感受到他的工作风貌的成员之一。当时我所在的立信会计编译所,由于立信的出版社还没有获得国家出版总局的审核批准,而用此名。改革开放伊始,财经书籍奇缺,全国各地对财会书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各地包括立信职业学校等院校的要求,我们只能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名下的知识出版社来出版发行《立信会计丛书》和《立信财经丛书》。当时立信会计编译所有一个惯例,每个季度会召开全体编委会会议。我们这些小字辈们就有机会在编委会上见到潘老校长,聆听他对丛书构成体系、编辑方针、作者安排所发表的见解,等等。当时,潘老已是90多岁的高龄,却对编写、出版、发行的细节了如指掌。面对急剧上升的立信丛书购书订单,潘老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校友学生们的信息渠道,正确及时决断丛书的修订再版,指示安排加印册数。针对新华书店运行速度慢、服务不如人意的局面,他果断提出要建立与邮局的合作,会同知识出版社一起设立邮购发行的销售方针,把我们的丛书直接送到学生手中。这些经营上的判断,使立信丛书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增添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从一个侧面也大大支援了中国第一套百科全书这一国家工程的实现。潘老先生的工作风貌深深地感染到我们每一个年轻人,也令我受益匪浅。

30余年弹指一挥间,复校后的母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资、教室、图书馆和操场从无到有;从专科、本科到培养硕士研究生;从当年只有会计和物价两个专业到现在拥有了几乎涵盖经济学科的全部课程。记得在校庆85周年的时候,我提过的一个提议,就是把校友会作为联络校友和母校的纽带,为便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沟通,扩大立信的影响程度,建议在海外成立各国的分会。今年7月喜讯传来。果然,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海外校友会支部,据悉还有北美支部也在筹备之中。真是可喜可贺!祖国在稳步地发展,立信也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今年初与金融学院的合并更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抓住了机遇,潘老校长的愿望和蓝图更是在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和光大。我们校友们因为母校而聚集在一起感到光荣和自豪!

时代日新月异,传统会计也正面临着挑战。提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水平是摆脱粗放式经营的课题;税收从宏观经济中的杠杆,逐渐演变为全球化中的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工具;虚拟货币对实体货币的国家主权的挑战,其发展的将来性越来越引起关注;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会计准则的研究在不断地进行,等等。大数据时代中的IT智能化给传统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立信一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很好地应对这些客观环境的新要求。数年前,自己有幸被聘为校友讲师,能有机会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切磋学习和交流实务。立信90年的发展轨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学科成长的基础。潘老校长高度地概括了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性和会计人员所需具有的职业素养和伦理观。高瞻远瞩地用“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个字,精辟凝练了立信办学育人的思想,并升华为会计人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古今如此,中外亦是如此!这份精神,不仅可以打动我们每一个学子的心,而且能在我们的灵魂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们庆祝立信90周年华诞,意义非凡。我深深地祝愿:立信精神永恒,立信人永葆青春,母校未来一片灿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