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勤,注册会计师,普华永道合伙人,立信复校后第一届学生。1983年进入我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1989年前往香港毕马威;1995年应邀加入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普华永道,成为普华永道第一个中国籍合伙人;为中国大陆企业当时得到境外资本市场认可、引进外资、开拓资本市场做出积极贡献。1983届校友。
立信,我成功的基石
口述:杨志勤
采访:王怡璇 邓紫琦 王洁
整理:王怡璇 邓紫琦
时间:2017年9月27日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湖滨路202号
企业天地2号楼普华永道中心
珍贵的立信记忆
我是1980年立信复校后入学的第一届学生,那时的高考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只有百分之四的录取率,所以我们非常珍惜能够在立信读书的机会。时任副校长是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潘序伦老校长邀请他来校主持教育,学校其余任课教师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立信毕业,之后成为财务部长,或是来自各个行业领域的财务主管。
当时因条件所限,潘老校长向育才中学借用校舍,白天育才中学的学生上学,我们晚上才能去上课,我们的学习是以夜校的形式进行,老师们也是从各自岗位下了班以后来给大家授课。虽然当年不像你们现在环境这么好,但大家还是挺有乐趣的。我们一般白天去上海图书馆或者区图书馆,大家互相抄笔记,分享老师的题目。晚上同学们挤公交车、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身上带的算盘一路哐啷哐啷的抖动。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值得回忆的往事。
因为大家晚上才能一起在育才中学的校舍上课,所以为了增强校园归属感,形成400多个学生的凝聚力,或者说进行学校的文化构建。在校期间,我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当初我们搞了几项活动:一个是创立立信的校刊。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知识栏,把大家在读书期间看到或者听到的问题,还有会计上的名词和大家分享,营造学习的氛围。第二是报道各个班级搞的班会活动。当时我们还会派出“密探”,去看别的班级搞什么活动,搞得怎么样,私底下暗暗较劲,互相竞争,都希望自己班级的活动最有特色。那时我们拿着蜡纸、钢板,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校刊刻出来,一个月出一期,内容还是蛮丰富的。虽然没有你们现在的校刊这么漂亮,但对于我们没有享受过大学校舍的同学来讲,确实帮助我们形成了无形的校园氛围。
复校的时候我有幸和老校长一起拍过照。当初我们的这些老师都是社会上行业里的专家,跟他们到企业实习,企业对他们的尊重度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工作态度、上课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学到了很多。学校培养我们如何能够被社会接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掌握原理,踏上社会才能让自己发挥自如。所谓高情商并不是拍马屁,而是要真诚、工作态度好,这样的话你才能被用人单位重视,人家愿意给你传授新的东西;愿意去接受新的东西,哪怕是学得慢,没关系。相反,毛毛躁躁,想走捷径,我觉得这个不是社会能够接受的。
踏踏实实
一定会有闪光的一天
我毕业出来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都会涉及我们行业。比如读书的时候还在计划经济时期,因为没有会计制度,每个行业都有一套会计系统,所以我们学了会计原理、工业会计、银行会计、农业会计;还有三段资金划分,专项资金、国家资金、流动资金。但是到1983年毕业后,逐渐有市场经济因素出来,开始引进外资了,国际会计准则也随之而来,投资人带来国际使用的财务报表等。毕业后,我们发现当初学校学的知识在形式上已经不存在了,到了实际操作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中我们每一年也都有新的东西要培训。但是我们三年中学到的广泛的基础知识,还是帮助我更轻松地步入工作岗位。我觉得不仅仅是那时候,就是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和实际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同。但是,原理和方法是不会变的。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Alpha Go、财务机器人等行业技术的更新,首先要明白他们都是工具,这些工具一直都在更新的,但工作的原理还是没有改变。举个例子,现在财务会计转管理会计的理念是什么?就是怎么利用大数据归结出来的问题,所以就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行业核算层面了,而要转化到利用上面。但是你说你连财务管理原理都不清楚的话,大数据出来的东西你必然也看不懂,无法对企业类型、规模如何做出一个科学判断。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管理会计根本做不了。所以说,我们需要了解未来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但不能因此放弃最基本的东西。作为在校学生,学科基础打得好不好是关键。之后到了具体的行业还有非常多细化的东西要去学。学校是不可能包罗万象、各个行业都涉及的,它是一个学习方法的传授场所,未来经济环境、行业的变化才是你们真正要去参与的。既然花了时间读书,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学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以后引申到行业里可以无限地发挥。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年轻的一代有一些虚荣心是OK的,虚荣心会促使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当初我进会计师事务所,我希望在3年里,事务所的事务我至少都要做过。所以有虚荣心会促使自己平时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项目,并参与进去,以增加对职业的兴趣。宏观角度上有了一些目标,微观角度上就会想怎么踏踏实实地做。不要以为第一年进来做做拷贝、副手、搜集搜集资料好像不重要,因为这些基础都会归结到最后的能力。比如作为审计,要验证箱子里的3500块钱。出纳会告诉你50元有几张,100元有几张。你必须要这样记录下来,才能代表你是清点过的。如何记录,并以此证明保险箱里的钱就是报表上反映的金额?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之后会帮助你盘点存货、盘点固定资产。这些细节不要小看,它们都是基础的积累,帮助你建立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培养不出一分差错的素质,有了这些你才可以成长。怎么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认可又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工作岗位别人愿意交给你来做,你有产出的价值。刚开始你可以是一张白纸,但你的吸水能力很好,当墨放上去你要像高级宣纸一样很快地展现出来,这就是一块好材料。有些新进来的同事问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一方面是好好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做人本本分分、踏踏实实,一定会有闪光的一天。
以中为渡,诚信为本
1983年,我进入中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企业的审计工作,也是中国第一批注册会计师之一。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12年里,中间有一年我去了香港毕马威,一方面是去了解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上市的业务;还有一方面是去学习当时国内还比较落后的银行保险业务。了解大陆的会计工作怎么跟国际接轨,学习考察香港资本市场运营、银行保险业、会计事务如何与国际接轨等业务,积极宣传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这是我在香港的一个主要工作。进入香港这个资本市场对我来说的确是冲击很大,那时候国际媒体对大陆封锁得很厉害,我们从大陆出去的人也是被另眼看待的。当初我就目睹了很多,比如说香港银行放给大陆的贷款,都在担心贷款回收不了,特别是“六四”以后,觉得改革开放会受影响。我就跟他们分析各个投资项目的状况,大陆的环境是怎么样,让他们知道舆论是不真实的,大陆并不是像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回来以后很多境外的投资人就通过我们会计师事务所来找投资对象。当时大陆企业要想让资本市场认可的话,会计师在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把投资对象及其经营状况真实反馈给他们。
我觉得作为一个独立公正的会计师,我希望让看我报告的人知道这份报告是一个独立的表态。具体来说,会计师在政府、企业、投资人三者中间,我们既要对政府负责,我们给出的报告要满足政府对企业监管的需要,比如说纳税是否完整、社保有没有做到位、合法合规等;也要对企业经营者负责,要反映出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让他们能够合法保障自己的利益;还要对投资人负责,对于投资人,他只能通过我们去关注企业的经营结果,最大化地拿到分红。所以从中介这个角度,要处理好这个三角关系,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诚信并且公正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员,都是比较低调平淡的。我对来面试的毕业生讲,假如你希望出名的话,最好不要进会计师事务所,不要做我们这个行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一旦出名,肯定是你签字的报告有问题,公司倒闭了被查出来。所以做会计、做财务没有出名的,始终是默默在做,才是最稳妥的。我们就好比是河虾,活的时候都是青的,不容易被看见,一旦你红起来,可能就是被烧熟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诚实守信的原因。不偏不颇,以中为渡,坐好中间的位置,这是我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