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佳,曾任华东建材公司党委书记、总会计师。荣获“学大庆先进工作者”称号。1951届校友。
春风化雨桃李盈
立信精神世纪存
口述:陈守佳
采访:叶进辉 蒋文捷 沈辛茹
整理:叶进辉
时间:2017年7月15日
地点:陈守佳寓所
立信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待人处世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名气的老中医,他原来在安徽,后来到了上海,在一个粮食行当职员。当时恰巧我听闻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那是一个专门学财经的地方。进了立信会计以后,当时潘校长对学生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我们学生长期在学校里做会计实习,什么做账啊,计算啊,潘校长都抓得很紧的,每次课上完之后都要做习题,严格要求精确无误。教的都是一些挺实用的知识。潘校长呢,是把国外的那些会计理论,通过他进行中国化,适合我们中国的情况,所以对我们来说,会计理论并不完全就是国外的那一套,他那个中国化的理论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学校同时也是会计事务所,还有会计用品社,它印刷的那些会计账册、报表、凭证啊,各个企业都是买它来用。可以说,当时在这个行业,立信是一统天下的!当时那些很高级的研究理论还没有,所以这个实用性就是非常广泛的了。我们毕业分配的时候,用人单位都是抢着要。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那时还都是刚成立的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企业一听是立信会计的学生,都会非常器重。我看到这个现象,感觉到了立信这块招牌在社会上的价值含量。就我们本身来说,立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珠算、记账这些,我也是非常擅长的。一直到后来我成了财务科长,一边打算盘,一边谈业务,还两相不耽误;我看别人的账,也是一看就能知道错在哪里。
潘校长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是向我们反复强调了“立信”二字的含义,犹记得校训是“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那时候,我们不仅仅只是去学习财经的,潘校长对我们人格品德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当时只要是立信出去的学生,工作都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无论在哪里,大家都是非常看重,这就是当时立信的校风,就是严格又细致,勤勉又廉洁。所以就现在大学教育而言,不仅是智育很重要,德育也非常重要。立信能树立这样一个校风,而且能坚持那么长久,难能可贵,希望继续发扬光大。
从制造业会计到建筑业会计
我后来到了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处所属的上海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工作以后,什么都要从头做起,做凭证、记账、做报表,当时计算机都没有的,这些都是直接计算的。我从1951年一直做到了1953年,之后上海建筑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央派了一个主任来,建筑工程公司下面也开始分成好多工程处,我被分配到华东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那时国家土木工程处正在上海造长洲路大桥,恰逢同济大学建校,于是我便在同济大学第四建筑工地搞财务。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制造业成本,都和工厂相关的,现在是建筑业,那就是不一样的。工厂搞成本的话,产品是流动的、工厂是固定的,而我们则是产品是固定的,比如我们要造一个房子,那就是固定的;但是我们这个施工单位,反而是流动的。那么我们学的那些成本会计都是适用于工厂模式的,现在就需要转变成搞工地、工程的成本会计才行。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要研究如何计算项目成本啊,进度成本啊,这些非常规范化的会计内容。我们是根据用的材料、用的人工等计算进度成本,如果算不出来进度成本,施工方就拿不到报酬,所以是一件很严峻的事情。当时我一直在负责这样的一个会计工作,最终的收获就是把工厂会计方法转变成了适用于工程建设的会计方法。这种工程成本的计算,既要注意工地里上百个工人的工资核算,还要注意每月材料的使用量,是否有剩余,剩余也要盘点后计入成本才行,所以一个项目的成本计算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忙的时候,要两个礼拜休息一次,这个叫“大礼拜”。我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55年。此时我也毕业5年了,每个工程我都仔仔细细地完成了报表的制作,而且做得十分准确,得到了当时的财务处长的认可,表扬我们的工作“搞得不错啊!”,还问到我是什么学校出来的,我自豪地搬出了立信的牌子。当时他是十分感慨的,“啊!立信的话,那肯定是没话说的!”当时的立信真的非常厉害,闻名业内;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都能拿得起来、稳得住,当然也和我自己的努力分不开。
重任在肩 迎难而上做表率
1955年以后,中央开始支援大西北。我又去了华东建材管理处,搞建材物资流通工作。这个时候,我已经是财务科副科长了。而这个物资流通又和工程管理不一样了。当时国家是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就是给国家解决计划问题,像是水泥、玻璃这些材料都是国家统一管理的,企业只有拿到了指标才能去获得这些材料,而我们就是管理这个过程中的财务问题了。管理的材料除了建筑材料,还有非建筑材料,如金刚石一类的。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资分配都是由国家统计进行的,按照计划来执行,所以财务工作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1959年,中央成立了大区管理处,即建筑工程部建立了中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等管理处,组织上把我调到了华南管理处,去了广州;后华南又和中南合并,我就又去了武汉的中南管理处。去了才发现中南管理处财务当时就是一个烂摊子。遇到这种事情,是比较头疼的。它这个记账工作都是混乱的, 又赶上当时那个“大跃进”,财务这里也喊着搞“无账会计”。那时候就是瞎搞了,就是一般的账,把所有单据摞起来,就算是完成的账本了,不去核算和汇总的。你说一个物资部门,这一搞还不乱了吗?一些机械零件有几百种都没有账册记录,仓库里的物资、钢材,这些都不记账;报表也就是单据打包放在一起就是了。账实都不符,乱对账,那简直是一团糟。后来,部里下命令,限期把它整理出来。当时是非常令人震惊,搞财务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是要完全从最初的单据开始,,我足足花了3年时间,历经坎坷,才把这个情况拨乱反正。那个时候部里也会定期下来检查进度,他们监督我,而我则是监督我下面。那个时候加班可厉害了,但也是好处多多的:一个是把这个混乱的情况给整治好了;另一个则是给这个地方明确了规矩。例如,定出了会计核算的细则,还有岗位责任制,另外还有资金管理、费用管理等细则,各个部门都按照这个搞。这些原则真是费尽我们的心血,尤其是岗位责任制,它规定好,你这个岗位,是管账的,那你就不仅要管账,你还要管这个事情,便是“管账管事”;管材料的,那你就要负责和仓库对接;管资金的,那你就要考虑这个钱收不收回的问题等。在这之后,中南管理处就彻底改变了面貌,变得蒸蒸日上了。组织上抓典型,原来一团糟的单位,走上了正轨,让部里觉得非常有表率意义!于是便把我们建立的岗位责任制等细则,都印成了材料,发给其他的物资部门,作为指导材料。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好学,去摸索。那会儿,我们还把凭证、账本等都拿去大会展览,过去乱的也给他们看,现在整理好的也给他们看,两者对比,让他们确确实实地了解到了我们努力的成果。组织上还给我们发了一面锦旗作为表彰,真的是十分高兴!
1976年,“文化大革命”也结束了,我也把华东管理处按照中南的模式运营起来。恰逢中央号召学大庆,而我们又做得特别出色,于是中央将我们评为上海市物资系统的先进单位,也即学大庆的先进单位。那时候,其他的物资管理单位,也都来我们单位参观学习。中央为了嘉奖,将我评为学大庆先进工作者,还因此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有幸和邓小平、华国锋等人同框,倍感自豪!
搞会计应当有工匠精神
总的来说呢,我们就是需要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于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严谨敬业,欣赏自己的工作,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做事的乐趣。工作本身是平凡的,好比管资金,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要下功夫,去动脑筋,想要做得好、做得细,那是一点马虎不得的。别看是平凡的工作,想要出成果,那就要你不平凡的对待。这便是我多年来的经验和体会了。
搞财务,很吃香,但是其实也很苦。你要说能舒舒服服地去做财务工作,那还是早点另谋出路比较好一些。而且只是记死账也不行,还需要懂管理。这个行业实际应用的时候还要考虑公司情况,也许学的是制造业成本核算,而运用的地方却是工程材料成本核算。不懂的话,人家糊弄你,你也没办法!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做法,进行多元化的发散学习,很多工作都不是单一的。
请大家相信,在立信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成为你将来成功路上的基石,请牢牢把握住这即将逝去的每一天。在职场,立信精神亦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诚信道德坚守,我才能在职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最后,将这句话送给我的母校,以及所有在校的师生们:“春风化雨,桃李盈余,立信精神,世纪永存!”
愿大家都能活出立信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