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钧,交通银行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民革上海市委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华东师范大学银行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银行业青年讲坛专家讲师。1983届校友。
收藏如播种 甘做栽树人
口述:杨德钧
采访:丁乙
整理:周子琳、孙凯飞
时间:2017年12月13日
地点:交通银行博物馆
树立信念 ,一往无前
在立信读书期间,我收获的东西很多。最直接、最表面的是学会了一个吃饭的本领,但更加重要的是立信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我们做的是经济行业,关键是要讲信用,而立信尤其看重这一块儿,这就要求我们出来的人,都必须诚信做人,诚信经营。长久以来,对于立信校训的理解仿佛仅仅锁定在诚信身上,我认为立信的深刻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在于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后,树立一个正确的信念。一个人没有信念,就没有理想、精神、灵魂。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础,必须有了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此外也得有信念的支撑。什么是信念?往宏观说,要对社会有担当,要为中华民族做些儿事;往微观说,只有树立了信念,当我们在读书,或者踏上工作岗位时,才会有所作为。信念是人的导向,人的指路明灯,正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好的信念,有了一个正确的导向,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举个简单的例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的理想,为实现这样的理想,我必须树立信念,朝这个方向努力。与此同时,信念与理想会随着行动和进步不断修改,趋向高处。这从来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立信帮助我们每一个学生树立起理想信念,这样才能步步走高。在立信,除了基本的学科课程以外,我在学习过程中,还积累总结了不少工作方法与思路,这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影响。即便当年我们学到的很多东西都被如今的智能所替代,但思考方法和着手思路仍然有用,并不会过时。
沉潜自省,日臻完善
我经历比较丰富。从立信毕业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被分配工作。在轻工业局日化公司财务科做过物价工作,在商业局待过,后来进了交通银行,也做过很多工作,实际上是社会这所大学锻炼了我。一段丰富的经历能练就我们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在管理工作上,我的起点比较高,第一个就在市工业公司,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下面有几十家厂。说到管理工作,一件事是耍嘴皮子;一件事是动笔杆子。既要写出领导看得懂,旁人看得懂的文章,又要同上下沟通协调一致,要说出内心想表达的东西,简洁且不能带有歧义,这十分考验个人实务能力。实际上我们工作的时候就是练“内功”的时候。工作怎么做?用手做?用心做?无论工作大小,是用手去做,还是用心做,对个人的进步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同样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定要想想为什么?比如被领导表扬,或者工作出错。为什么会被表扬,好在哪里?还能更好吗?为什么会出错,问题出在哪里?自己犯的错,不能重复去犯,别人犯过的错,不能跟着去犯。这样我们就比别人进步快,积累多。关键就是每一件事,我们把它当成一桩任务还是一项事业,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如果是一桩任务,我们会拿出百分之一百的力量去完成,可能也会打折扣。但如果是一项事业,我们会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因为这是自己的事业,包含着一定责任心与企图心的工作,完成度绝不是刚刚好,我们所期待的是越来越好。只有这种情况下,我们愿意主动去思考,用心去完成,吸取经验,为更上一层楼做准备。
1887年以后,交通银行重新组建,它需要一大批会计人才过来,我作为懂经济懂会计的人才被推荐到了交通银行做国际业务的外汇会计,后来转入信用卡部。从一个操作性、实务性的工作再次转到一个管理性质工作。很幸运,处于一个管理阶层,我常常都逼着自己去学习各种内容。如果自己都没有过硬的知识与能力,当面对专业人士提问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样就失去了管理者的威信与底气。所以在信用卡部工作的时候,信用卡借记卡的章程我都亲自起草。与之相关的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什么的也都认真学习。当时交通银行的法务部还未细化,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起草制定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艰苦奋斗,从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热爱收藏,乘凉亦种树
出于某种机缘巧合,我最终来到了博物馆。因为白手起家,交通银行很多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必须从社会上征集,需要一定鉴定能力。在当时,懂金融又懂收藏的人在我们单位很少,在社会上也不多,所以当上面和我说起要做这样一个博物馆的时候,我答应了。
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接触到收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搞收藏,到现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收藏可以陶冶性情,提高鉴赏能力。除此以外,收藏与金融息息相关,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财手段,对个人资产增值的效用亦很可观。举个例子,在2000年的时候,别人给了我一件小东西,当时只有1000元,2005年的时候,通过拍卖公司,卖了8万元。
我喜欢收藏,这真是一项很有意思的事业。交通银行很多东西都是前清翰林写的,收集起来不容易,真真假假也难以辨别。我把它看成是“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博物馆有四大功能,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研究功能是支撑所有功能的一个基础,没有对史料的研究,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博物馆。这些史料在墙面上看着很单薄,可每一件背后都是厚厚一叠历史。我们做历史研究,收藏展示相当于种下一棵树苗,结出来的果实让后人品尝,繁茂的枝叶让后人纳凉,也算是对社会作出贡献。过程很有意思,结果很有意义。
这个收集的过程必然艰苦,要动用很多资源去还原寻找史料。抗日战争时期,大陆把很多史料运往了香港,香港分行将这些放在了银行的库房里,等收集过来的时候,很多都成了饼状,很多资料缺失了。我通过上海图书馆当时的馆长吴建中,他帮忙修复、揭开、然后重新装裱。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各行收集了70万件交通银行1934年到1986年的史料。类似的困难还有很多,可我将收藏看作事业,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有了兴趣,心态乐观,碰到难题,也更有动力去解决。
脚踏实地,把握机遇
对于立信的学弟学妹们,虽然从未谋面,但仍然是倍感亲切。在这里,有一些经验和想法与你们分享。
首先就是之前提到的树立信念。信念很重要,是一个人的内在、灵魂,有了信念,遇见困难的时候,才有自信,有底气去挑战去克服。
其次是要将学校里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再去学其他的,不要好高骛远,夸夸其谈。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不是老师拍脑袋想出来的,所以同学们要吃透这些主课程,让它们消化,转化成营养,最终变为自己的实力资本。
注重积累、保持敏锐,这两点我放在一起讲。举个例子,做区人大代表,包括之后的政协委员,都要求写书面意见提案来反映社情民意。这些东西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要求政治觉悟和素养以外,还需要敏锐的眼光与洞察能力。如果没有平时的观察积累,那么就写不出提案,也转达不了百姓意见。不仅仅是政治方面,平时工作也很用得到。如果看到一件事熟视无睹,不去关心,不去追问,那么这件事就过去了。但如果能够去深究,去挖掘,结果一定不同。这要求我们除了积累专业知识,还要观察积累社会经验,对我们来说百利无害。
现在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就看我们怎么去把握。路就在脚下,不是一句空话,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把握当下,着眼未来,要有理想,有信念。同时光有理想不够,还得有与之匹敌的能力与努力,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相信学弟学妹们未来前途必定无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要丧失信心,在拼搏中充实自己,既为自己创造辉煌,也为立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