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53:邵党娣&沈幼勤

发布日期:2019-05-31 14:41:35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邵党娣,曾组织筹备交通银行(上海)保险部,曾任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1964届校友。

沈幼勤,曾任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交通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1964届校友。

回首岁月情切切

口述:邵党娣 沈幼勤

采访:黄子涵 徐姝婧 王谷清

整理:王谷清

时间:201778

地点:沈幼勤、邵党娣寓所


润物无声

我们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去拜访两位“学长、学姐”的。两位都是金融界的领头人,更是金融、保险领域的佼佼者,那一定很严肃吧。但是门打开的一刹那,我们看到的,是二老和善的面容,是扬起的嘴角,是深邃却又清澈的眼眸中透露出的对晚辈的关怀。“来来来,随便坐!”沈老师招呼着我们坐下,而邵老师送上了咖啡和水果,满是亲切和温和。二老的家温馨而又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四周挂满了油画,客厅倚墙放置的piano(钢琴),更凸显了二老在我心中上海老克勒的形象。

情系母校

沈老师从地上抱起了一叠厚重的书放在了桌上。那叠书,朴素的封面,泛黄的纸张,沉淀着的年代感,都映入了我们脑海。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特意为我们,更是为母校准备的一份“礼物”,其中的每一本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别样的经历。“这几本书啊,你说它不好,因为已经过去了30年。我们是1980年从国外回来的,37年了,书可能过期了,可能改版变了,但是它的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这本书是我自己买的,叫《货币政策》,不是针对银行,而是讲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需要用到货币政策时,究竟有哪些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对应哪些作用,有哪些后果,具体什么时候用,我想这些对同学们会有用。这是比较普遍的东西,学金融的人,在银行部门做管理工作的人,应该懂的。”沈老师指着这本《货币政策》说道。

“还有一本书呢,这本《实用银行财经学》,这是姚老师后来和我一起翻译的。”我看到沈老师慎重地拿出了一本精致的书,放在了桌上。“姚老师觉得有用,翻译出来对学生对银行都有用处,所以他才翻译的,也是国内看不到这种东西嘛,国外带回来就下决心要翻译出来。”沈老师翻开了书的封面,“这是姚老师,这是我,这是周祥生。我翻译了一半,姚老师和他两个人翻译了一半,然后审核就是他们。这本书原版因为当时3个人要用,就完全拆开了,我翻译一点他翻译一点,先不说翻译花了多少时间,就是我翻译出来,姚老师他们改了,审核好都弄出来,还必须手抄一遍,而且一式三份还是四份,交上去一份,我们留底一份,要复写纸,夹好了以后很重地写下去,每天要写8小时,写了大概20多天。沈老师满是怀念地说道,这些是我刚去英国时发的小册子,因为当初原版的英文我们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也觉得大的厚的书给你们看也看不懂,就先给小册子简单地看起来。当时从来没有听说过英文是什么,就发些小册子看一看,像这个是资产负债表。看着书桌上堆满的各式书籍,宛如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从内心蔓延开来。这个全部给你们,我们年纪大了,就担心没有接班人,你们有用的就带回去放在图书馆里,学校的老师、考研的学生,有需要的可以来看一看,能够起一些作用,让有用者从中受益。这些东西我们都有交代了,希望你们能带回去!”一旁邵老师也笑着对我们说道。

艰苦奋斗

“当初为什么要考上海财政金融学校呢?第一它是个中专,不要交学费,然后吃饭还免费,吃饭10块零5毛一个月的标准,都发饭票给你的,早中晚都可以吃,住宿也在学校里。除了来回车费自己付,其他都不要钱。沈老师在我们问及报考母校的原因时,他笑着说道,家里面我是老大,兄妹5个,父亲早就说了,你考大学就不要想了,家里兄妹都要读书交学费,家里负担不起。你能够早早地工作,能够考进一个中专,学费也不要交了,还省去饭钱,这样好一点。而我自己本身对读大学兴趣也不大,能早点工作也好,那就去考了上海财政金融学校。当初这个学校招1000多人,是所有学校中间招生最多的学校。再加上我父亲、大伯还有我叔叔都是做会计的,他们说你体力活也干不了,近视眼仪表仪器这些也不行;加上当初,航空、铁道、海运这三大行业虽然蛮热门,但一定要工农兵出身,我的家庭出身是小业主,也不允许参加。挑来挑去,金融蛮好,打打算盘,坐坐办公室,天热也有个电风扇扇扇,蛮好的。就这样选择了这个学校。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自身身体条件等原因,沈老师选择了学院的前身——上海财政金融学校。而对于邵老师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当时学习环境之艰苦,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食堂给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说今天中午吃烂糊面。大家都很开心,拿个碗敲啊敲的,跑到那里,每个人用搪瓷碗,盛一碗,说今天改善伙食了。早上吃一碗粥,有时候馒头也吃不起,就把家里的细盐,放在锅里炒一炒,用盐作小菜。那时候连青菜也没有,就吃花菜叶子,花菜还没有成熟呢,就把叶子拿来炒炒吃了。学生那时候还好,大家也不觉得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烂糊面,因为还有几片菜叶子,难得吃一次的。因为难得吃到,才觉得吃到就是改善生活,所以印象深刻,但其实里面没有什么东西的。”

 我们当初进去以后出了宿舍就是教学楼,本身是没有宿舍楼的,就是一个教学楼,那个教室很大,可以有50个人上课。所以,他们把教室改造成宿舍,女生在五楼,男生在四楼,一个宿舍里面20多个高低床,就三四十人,四五十人住里面。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财政金融学校的各位前辈们努力刻苦,发奋学习,更是令人难忘。当时大家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个人荣誉感的。平时在班级,也不是很枯燥,我们的活动、排练节目什么,都是很活跃的,我们这个班级在全校,什么东西都是在前面的,荣誉感很强,大家都想争取这个班级能够当第一。邵老师津津乐道,“我们财政五个班,金融六个班,外汇一个班。还有一个叫普高班,是当时外贸学院解散了,他们学生并到我们这儿。其中有一部分人,他们一定要读大学的,就成立了一个叫普高班,就是普通高中班。他们学的是英语,因为都是梦想着做外交家的,哎哟,学习气氛浓得不得了,早晨都是在朗读英文。他们很厉害的!”“那都是学霸啊!”我们笑着应和道。“那是真的学习,真的是学!”沈老师补充道,

我呢,是班里面的英语课代表,邵老师呢,是团支部书记。我在班里英语还算是好的。过去,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朗读,就是说做书面作业,语法好像比较准确。但是一听到他们,哇,全是朗读的声音,他们读到那个时候学了4本书了,从第一本可以背到最后一本的每一课,随便你挑出哪一课来,马上背得出来,从第一课背到那一课,4本书,从头背到尾!我们去问他们怎么背得那么熟啊,就听他们说,这升调,这降调,以前我们这个都没注意的,然后听了之后,他们是读得好听,是要这样读。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他们,早上起来开始朗读,回想起这一段时光,沈老师也是充满了怀念。

职场趣闻

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他在纽约的时候碰到的真实案例。“华人的一个公司,跟中国的交通银行的国内做了一笔生意,是他们交的单据。这上面规定,保险要报货物的110%,如果是1000块钱你要报1100块钱,假如货物全坏了,还能得到百分之十的利润。但这次呢报了100%,不是110%。实际上当时货物已经运到中国了,货物也是好的,但因为他没有报110%,我们中国就拒付,拒付后对方就急急忙忙去保险公司再追加10%,保险公司打一个新的寄过来,更正一下报了110%。因为国内不付款,所以对方要告国内的贸易公司,为什么不让通过?当时我在美国纽约,找我方便,他就抓住我不放,打官司,我们心里知道,银行只管单据,不管货物。但想想也对,人家货已经到了,货都是好的,跟这个110%又没关系,而且对方也重补了票据,我们也蛮理亏的。因为跟交通银行是一家,我们肯定就是他们的代表,后来他们就叫律师写信寄到我们这里来,要告我们。我们也请了律师,律师说,就让他告好了。接着两边都准备,到了最后,我们的律师就问对方:你这个官司准备打得很久,还是简单地判决,因为这个法院里交的费用是不一样的。他说要求简单。后来就交给法院,简单地判决。法院说:这个很清楚,银行只管单据,要求是110%100%不符合,银行当然不支付。沈老师的故事讲得幽默而又生动,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当然,这只是抛砖引玉的一个小故事,折射出的却是沈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海量的学识。这就是当时的案例。我教书时,这些活的知识实际运用教得多一点,学生听起来也新鲜,而且如果银行真的发生了这些事情来请教你,通过教授,你也知道这种事情在国际上应该怎么办。沈老说道。

殷殷教诲

“你们现在就要利用大学时间,像海绵一样好好地吸收知识,我们当时还没这个条件,”邵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吸收知识的时候就那么一段时间。其实到了25岁以后,这个大脑皮层记忆区已经不容易记住东西了,现在学的都是你的,以后学的都不是你的,都忘了。这么好的青春时光,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很多知识,等你成家立业以后,你孩子长大以后,你有的是时间去玩。何必这么好的时间都去玩呢,那些贪玩的孩子以后会后悔死的!邵老师的话语里带着些许急切,但更多的却是对我们的殷殷期盼,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怀。

岁月成碑,多少年过去了,一切事迹对二老来说也许成了茶余饭后的过眼烟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二老的精神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如磐石,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他们,是人生的导师,是历史潮流中和时代博弈的弄潮儿,是划过浩瀚天际的璀璨星辰;但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英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