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69:潘祖新

发布日期:2019-10-12 19:11:44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潘祖新,上海起航企业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历任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漕河泾支行行长,宁波银行上海分行零售公司部总经理,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业务二部总经理,上海璞银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平安普惠SME事业部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平安普惠上海分公司风险管理部经理。1999年被授予百佳中信人称号。1990届校友。


忆昔携手处 月满窗前路

口述:潘祖新

采访:黎莉 蔡丹瑜 周洁 高颜

整理:蔡丹瑜

地点:葵音咖啡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读不读大学,哪怕是大专,我觉得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我们的那个年代。母校不但引导我走上了一条令人羡慕的职业道路,也让我在校园里认识了不少良师益友。我对母校的感情是很深的,因为在母校里有很多难忘的回忆。

当时我们的学校很小,大概是一个7人制的足球场那么大,两旁是煤屑跑道,就几幢楼,宿舍楼就两幢,男生女生各一幢,还有一个小卖部。但是小卖部晚上是关门不营业的,所以有时候晚上想吃东西也只能画饼充饥。于是,一批比较有经济头脑的同学就会到外面去组织一些货源,买一些面包和水果之类的小零食,骑个黄鱼车,在晚上的时候卖。一方面,给同学们改善一下生活饮食;另一方面,还可以赚点钱。后来学校里流行音乐茶座,他们还开了个小咖啡馆,放些当时流行的音乐。那批人当中也有我相熟的同学,毕业后很有缘分,成了我的客户,到现在还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比较可惜的是我当时是走读,并没有很多时间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我比较热衷于写作、编辑这类的东西,有个要成为一名记者的梦想。我从小担任宣传委员,因为这样的经历,所以后来在学校里做校报《金专天地》的编辑。这个报纸是团委办的,也因为做校报认识了很多人,对我还是蛮有帮助的。不论是锻炼能力还是拓宽人脉。我们当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自媒体,都是看报纸。在那个年龄那个时代,我们年轻人难免会有一些对政治的见解,也渴望去表达抒发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我们的报纸也存在着一些竞争对手,比如《太阳雨》 《中心人》等报纸,这些报纸汇集了当时校园的“才子佳人”,我们良性竞争互相进步。当时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学校靠近五角场,距复旦、同济、财大等知名高校都很近。我们经常会去串门,也会去和那里的同学们交流一些想法心得。我在《金专天地》注入了很多心血,它的每一份印发都会让我很有成就感,现在想来也依然有些激动。

说起母校,最难忘的还是同学的情谊,我们的情谊从1990年毕业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以前的老同学,还是老竞争对手”——如今他们已是行长、律师、老总、上市公司股东、职业炒股高手,等等,毕业多年以后,我们还是朋友,甚至是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的伙伴。我在中信银行工作时,曾帮助同学所在企业成功融资贷款,也得到同学在关键时刻大额同业存款相助;更有客户在得知我是当初团委老师(后下海担任银行高管)的爱徒,欣然同意开户合作。还有一位同学帮助我的同事成功跳槽,连朋友孩子的实习也选的是同学的银行。

回首在母校的几年校园生活,我觉得除了学到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态度。为人处世,和人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是母校教会我这些,让我在走向社会、工作时有个良好的开端。


感一生相伴母校情

从母校毕业到工作,算一算我在金融界已经有27个年头了。27年中,我23年都是从事银行工作,还有两年是到了一家基金和别人一起创业,现在在平安普惠。

刚开始工作时立了一个5年规划,虽然只是个银行小柜员,但也是满怀壮志想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平时无论脏活累活,还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我都是抢来干。期间也有过迷茫的时候,但在老同学和领导的鼓励下挺了过来,一年半后,由于自己平时的表现和较好的业务水平被提拔为信贷员,等于现在的客户经理。但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一些人事的变动,我又回到了柜台。

幸而我的恩师看中了我,让我做信贷内勤。领导给了我没人要的账户让我去试试,我便挨家挨户敲门,很幸运地挖出了一些比较大的客户。19958月正好工作满5年,我被选中去做银行的副科长。在这段时期中也有幸得到了老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30岁以后我成为最年轻的支行行长。


之后,我先后去了宁波银行和泰隆银行,也和老领导一起创过业。当时正好平安普惠缺少一个中小企业事业部的老总,让我去重操旧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巧的是我与共同担任校友会理事的学弟的第二次见面竟是在我加入平安普惠的面试环节,后来他成了我的顶头上司。之后平安发展得很快,又发生了些变化,于是我就转到后台,这也是我自己喜欢从事的事业。对我来说,我就是做一个自己喜欢和熟悉的行业,把它做精做好,培养出一些人才来,我觉得这就是对我自己最大的肯定和认可。

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一方面我在母校的教育下为这个金融行业或者说我之前在的各家东家,奉献了我的一部分青春和在母校学到的知识技能等等;另一方面我也培养出了一些后起之秀,他们中有做得比我更好的,让我觉得能够帮助别人实现自我价值同样是一种幸福。

在泰隆银行工作期间,部门内两度招入金院校友,皆工作努力,业绩优良。校庆重返母校,偶遇当年中信同事,已是国金学院资深教授。毕业后,班级的聚会是最多的,二十周年的钱柜卡拉OK、二十五周年中粮海景聚餐,参加人数最多。当初矜持少语的女生竟成为今天当仁不让的群主,而班长、团支书一律只得俯首称臣。与老领导一起创业时,校园招聘一定首选母校,虽然只招到一位同学,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很感谢母校在我这一路上的支持和陪伴。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两校合并这个事情,使得我与太太在结婚20年后成为校友,我们的女儿竟也成为其中一员,所以追溯过去我与立信也是很有渊源的。

当时考进中信的那一批同事中,立信毕业的就有三人,其中一个便是我的结婚介绍人,也是我太太的同班同学。还有在1992年参加总行北外业务培训班时,1999年作为百佳中信人代表上海分行参加中信公司20周年庆典,同行的两位竟然也都是立信校友,都属于分行选拔的杰出青年。

当年我在中信漕河泾支行工作时,立信在中山西路距离很近,我好几次就是去拜访立信学院,也不认识人,我直接就到财务处,说:“我是中信银行的,我知道你们在中信还没有业务,我觉得是不是能够开展业务合作?”经多次努力虽未说服学校开户,但是财务处长被我感动,破例将校培训中心专户开到我行。当时很巧的是我正好有段时间去考中级职称,在去上会计师培训班的时候也遇到了立信的财务处处长,缘分这种东西真是妙不可言。所以我和立信也发生过业务关系,这件事让我觉得和立信还是很有缘分的。


在我看来,我觉得两校合并应该是好的,无论是教委还是市领导都很重视。原金融和立信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家都觉得我们学校出来的人很好用,无论是在金融系统还是在财务系统。母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从事财务会计这方面的领域。在这一方面应用型人才是非常优秀的,基本功底非常扎实,而且我们还可以继续进步,去读研究生或者去读第二个本科来更好的完善自己。两校同为财经院校,可以共享的资源很多,组合可以让学校变得更好,提供更好的教育。

两校合并已有一年了,但是校区地理位置比较远,所以原来两校的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交流。虽然有些学生社团可能在合并,有些活动也在开展,但我希望还是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同学们交流,多搞一些活动。从学生做起让两校合并更加深入。我也愿意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校友活动,甚至可以出资出力来组织老校友们多聚聚。我希望同窗情、母校情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在母校90周年校庆之际,作为老校友,我们都希望学校合并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希望学弟学妹、我的女儿能在母校的培养下更全面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