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风险控制经理兼财务总监。曾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长宁支行工作。先后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专业学士学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1991届校友。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口述:赵蕾
采访:胡怡雯 杨裕 闻浩菲
整理:胡怡雯
地点:来福士广场
细腻上海 严谨校风
1988年我考进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选择上海金融专科学校,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专业选择面不是很广,根据当时的成绩我选择了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并且上海金融专科学校的前身是银行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多可以直接进入银行工作。从女孩子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学习财会专业也是比较适合的。另一方面,在上海市,金融行业其实是发展比较有潜力的行业之一。直到现在,金融行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能够进入到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学习金融、银行学或会计审计等学科,对以后就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在我心目中,上海是一个很细腻的城市,很符合金融行业的气质,也是一个适合女性发展的金融城市。
进入大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自由。学校是第一届全国招生,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开阔了眼界。进入大学,换了环境,大家有了比较,相互学习,对将来职业有了一定的规划,会为未来打算了。会计学是比较严谨和传统的一个专业。当时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工业会计基础、会计学原理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课程,没有银行会计的概念。在大学时学习的很多学科知识,在后来我工作时用到的不多,知识理论更新变化得很快,但这些学科知识让我了解了一个行业,并持有一种职业态度,特别是在会计领域,我学习到我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及坚守的底线,这对我后来从事工作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一个工作者,不管能力怎么样,做人谦虚勤奋且有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在大学学习的各门学科,不能说哪一科是必要的,哪一科是没有用的。其中有一门选修课程《西方经济学》,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一门课。我国有一段时间走的经济体制是凯恩斯主义体系,现在实行供给侧改革,体现了中国特色,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所以它是给我很大启发的一门课。做一名会计人,我认为课堂上,不论是专业必修抑或是选修,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学习一种方法和思维。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实了自己,也收获颇多。得过几次奖学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击剑队的点点滴滴。我是学校击剑队的第一任队长,荣誉与责任共存。认识的很多校友、同学,大都是在击剑队结缘的。大家兴趣爱好、想法等比较相似,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虽然只是短短几年的相处,但这份情谊是最深厚的,也会更加珍惜彼此。当然我有一些遗憾,应该再多读一点书的。我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是比我学习用功的同学有很多。那时候,我对职业规划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家家庭都差不多,只是觉得应该尽快工作,自食其力,不要再靠父母;另一方面,那时候信息了解也不是很方便,虽然也有学长推荐最好去信贷科等,但自己并没有想太多,觉得也没有太大区别,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就想先工作吧。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能够有一份工作就很好了,各个工作岗位待遇也差不多。我们毕业进工作单位还是要看成绩的,优秀的自然而然进入到核心岗位。功课不落下,成绩好这是硬本事。在平等条件下,抛开家庭等因素,专业性强是很重要的;虽然在上海很多名牌大学也有开设会计学专业,但是金融和立信会计的会计专业在专业性方面是强项。大学对我来说是自由的,同时也给了我一种严谨细致的感受,一种认真踏实的态度,这种认真激励着我。我选择了入党,是因为坚定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和党要有一颗忠诚的心,并在工作中体现责任和担当。
虚心好学 把握机会
工作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我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哪里,也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增加自己的知识。我希望尽早考出ACCA、CPA,去更多增加职业优势。
大学毕业时,你不要期望值太高,要谦虚。不管你是什么学校毕业,不管你以前在学校有多么厉害,但你出来刚开始就是一个新人,你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老前辈、领导,要和他们处好关系。我现在工作时,对待那些年轻人就是看他们是否可教,能不能听我的话,学东西。保持谦虚的同时,机会是一定要抓住的。
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是最重要的。哪怕以后出来工作了,也要多读书、多看书。刚进大学的时候,也不要像鸟儿自由了就开始玩。在大学,现在就是要好好地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好,同时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
工作上,遇见困难是肯定的。我有一次被领导安排了一个我自己明明知道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按照一般的思维,我觉得非常难,我做不了。同时,我也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可能我解决不了,但我一定要想办法去试一下。领导之所以能做你的领导,一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我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够着他的目标,尽管可能达不到,但是我努力过了,等到下一个项目,我就能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足的实习经验,毫无疑问是大公司关注的重点。我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参加社会实践,进入大学后就更加有针对性。我们那时候实习是学校安排的,都是在工商银行。从信贷科、会计科、储蓄科,一个个轮下来,但你们现在就是自由的。你们要找的话,也要找有针对性的,能不能让你们在毕业后去到你们想去的行业,这是很关键的。
我工作到现在最大的收获,一个是获得了人生经验;另一个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价值和认可。刚毕业时生活自立,过了那之后,每个人都有要求,要达到怎么样的生活标准,通过怎么样的努力来实现。不需要完全去靠家庭的影响,或者是他人的帮助。
我们是跟数字打交道,在数字中有很多逻辑,我们要能够从数字看到背后。这是有区别的,会计就是做会计,我不管公司做什么,我只看到数字记的那个账,月底报表出来,盈多少、亏多少。但是策略是更重要的方面,真正的好财务应该能够为公司的领导层做一些策略性的建议,而不是记账功能。我相信将来的记账功能会被淘汰,甚至于会有智能机器人做账,所以记账不是财务的趋势,更多的优势是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这些方面。
发挥优势 立信明德
立信和金融的合并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按现在行情来说,就业率不容乐观,而且整个金融行业形势也不大乐观。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银行遍地开花,现在并不是。将来等你们就业时,金融行业的种种调整、整改,导致这本身就业的机会就不是很多。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多接触市场情况。这可以增加自己进入原本想要进入的企业的几率。企业招聘员工,一般都希望要有经验的人,有丰富的实习经验肯定是加分的。除了经验以外,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也肯定要有。要勤快,会做人也是很关键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点坐不住,他们会以个人的要求或感觉,来判断企业;看老板说话合不合适,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这就是个问题。现在就是要沉下心来去做,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知道你们现在的压力比我们当初要更大。以前我们是没有来自外地的学生竞争,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同学。但你们不同,你们还要和外地的大学生竞争。但是,无论什么情况,最基本的东西是肯定要做到做好的。
我毕业以后回到学校的感觉,就是当初我们大家都很青涩。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很美好,大家也单纯,想法很美好,和现在不一样。对母校的印象,也就是对民星路校区的印象比较深,现在上川路校区偶尔也会去。
其实,我们学校校名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现在立信和金融合并,也是一种新的变化。原来两个学校都是各做各的,我们金融是在银行,立信在商业,大家都是有各自的优势。立信毕业生出去,社会很认可;立信的会计蛮强的,人家就认立信的牌子。而我们金融的优势是在银行,银行就认金融的。合并以后,双方的优点也就叠加在一起。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知识的连贯性方面是有竞争力的。这是我们学校的优势。除此以外,我们学校严谨的校风值得发扬光大,从事财务、会计或金融行业的人,一定要让别人感觉你是非常可靠的。
我对于学弟学妹的期望是,在校4年,不管经历怎样的变迁,还是要理解我们学校的核心精神,诚信乃立身之本。
转载自《信好有你——校友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