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92:周琪

发布日期:2021-03-03 14:52:07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周琪,1983届校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管理合伙人。1980年至1983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学生。1983年至1986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务处工作。1986年至1987年全脱产专升本学习。1987年至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风正时济 自当扬帆破浪

口述:周琪

采访:董秋妍 周慧馨

整理:董秋妍 周慧馨

指导老师:夏慧勤

时间:20201027

地点:上海市南京东路61


亲聆潘老教诲 幸甚至哉


也许是命运使然,我与立信结缘相伴数十年。1980年我参加高考,那时进大学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百里挑一有些夸张,但百里挑几个是真实的情况。那年高考之后,我通过调剂志愿进入了刚复办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那时候,学校的校舍还没有完全建好,借助于育才中学,我们上课的时间经常安排在他们放学之后。学校的老师非常少,没有专职老师,全是外聘老师。尽管条件艰苦,我们还是按要求学完了全部的会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这为我后来从事审计职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很难忘怀的是当年开学典礼时,潘序伦校长特意来给我们新生讲话。我们是文革后学校复办的第一届学生,潘老对我们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我们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很荣幸的是在学校期间,我曾作为学生代表去潘老家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潘老的那二十四字校训箴言成为我执业的护身符。

 

1983年,我完成学业毕业,因母亲是老师,受此影响,毕业时我选择了留校做老师。当时的工作比较轻松简单,就是在教务处做一些选教材、排课时之类的工作。1986年,参加了我们学校开设的一个师资本科班,补了很多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课程,算是专升本。本科毕业之后,我觉得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应该找个用武之地,恰好那时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复办,我就进入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在学业上,我一生当中最重大的考试,一个是高考,一个就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考试。高考让我进入了做会计师的大门,注册会计师考试则让我在审计这一职业中如鱼得水。注册会计师考试是1991年,也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当时上海大概有一万多名考生,四门考核全部一次合格的也就十三、四个人,我和事务所朱建弟董事长都是一次通过的。说心里话,在这一点上,我颇为自豪。注考是众所周知的国考,难度很大,我在年龄不小、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还能一次通过,也算是对得起曾经培养、教诲过我的潘老。

 


躬逢行业发展  与有荣焉


中国大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起步,可以从1981年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始算起,到1990年上海和深圳分别建立证券交易所这十年为起步阶段。我就是在这个起步阶段进入到审计行业的,那时候,审计人才少、专业性不够、制度不规范、对执业会计师的管理也松散,而且从业人员不管是注册会计师还是管理人员,退休、半退休的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刚复办的时候实行挂靠制,挂靠的单位是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相当于学校下面的一个部门。当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属于体制内的机构,上级单位或者是高校或者是局级集团公司。1998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要求首批进行脱钩改制,率先在全国完成了脱钩改制工作,我们从体制里的人变成了体制外的人,我们的档案都交到了人才交流中心,事务所变成了完全依靠自负盈亏、独立成长的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改革在当时是十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着中国社会审计行业的基本确立。


新世纪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等方式迅速成长做大,从当时的几十个人、几百万营收的公司,变成了员工近万、营业收入近40亿的国内本土第一大所。除了审计,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还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税务、评估、工程审价、咨询等业务全面展开,在全国包括香港在内的分支机构多达三十多个。

我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注册会计师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在这些年中,我从一个审计员成长为一个部门经理,又从部门经理转变为副主任会计师,最后成为事务所董事、管理合伙人。我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有我个人努力的因素,但关键还是我有幸站在行业发展的新起点,借助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契机,最终获取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就。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是一代幸运儿,历经行业风雨数十载,把自己从一个行业的菜鸟变成了行家里手,取得了不少的收获。


有一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同理,时代的每一滴春雨,落在每个人头上都贵如油。我想,我个人从读书到工作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心系人才培养 言之谆谆


说心里话,我很感激母校,母校不仅在早年教会我会计的专业知识,引领我走进审计这一行业,当下还给了我很多荣誉,包括校友会的理事、校客座教授、审计学研究生导师、立信基金会理事等。不过,这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荣誉还需要我拿出更好的成绩来回报母校。这些年,我与母校也常有联系,我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我觉得母校这两年发展得很不错,尤其和金融学院合并之后,呈现出较大的规模效应。现在学校的定位也比较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为上海培养金融和会计的高端人才。但目前高校间的竞争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个人认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学校的一个传统,也是被社会公认的一个优势。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础上,要向复合型人才发展,从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我们希望有一些复合类型的人才,包括理工科好的、计算机好的,我们未来可能全部用电脑做审计,对信息化的要求就会很高。对此,我还是很担心的,信息化趋势下,会计师很可能会被计算机替代,因为计算机设定了所有会计原理和会计信息处理软件,以后做会计工作可能甚至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只要懂电脑。所以我们也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专业课里面把一些信息化知识融入进去。同时,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点会计知识,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这一方面,学校前两年设立了序伦书院,现在第一届的学生还没有毕业,最后的效果怎么样,还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检验,但我相信这是一个方向,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这条路,一定能有成效。

 

在校的同学们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发挥优势,为自己创出一条道来?对此,我有些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按照这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一个学生大二就想来实习,会计学都没学完,到事务所来实习什么呢?我就建议他好好读书,学习专业知识。其二是要有真才实学。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去做专业的事,理论知识是一个方面,真才实学还表现在人际交流等方面,一个合格的会计师,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其三是学习一定要趁早,职称考试、职务考试是越年轻考越好,我自己的体会是比较深的,我考证书的时候,已经上了年龄,虽然一直没有离开会计岗位,但让自己心静下来是没那么容易的,考试复习准备花的时间要比我原来读书的时候多得多。所以事业所需的职称和职务考试,要在年轻的时候做完,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就我本人来说那么多年一直能够在注册会计师这条道上不翻船,靠的就是诚信为本,坚守职业操守,不为任何利益交换所动。只要吃透潘老校长的二十四字校训,就能够做一个优秀的会计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