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124:莫浩薇

发布日期:2023-04-29 20:01:19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莫浩薇,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开心莫小莫”微信公众号主理人,某上海知名高校项目导师,曾任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1995届校友。

开心莫小莫  乐活爱所爱

口述:莫浩薇

采访:翁端阳 陈诗进 任慧 刘嘉旭

整理:翁端阳 陈诗进 任慧 刘嘉旭

时间:2021年10月28日

指导老师:夏慧勤

地点: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


不失机遇   不患无备




      我是2007年成为毕马威审计合伙人的。我的主业是审计,副业则有好几个。比如,我曾经负责全国的员工关怀计划,现在负责整个中国和亚太审计部门的培训发展。同时,我在某大学教了十多年的审计课程,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组织了八年的读书会,还对哲学特别感兴趣。在这么多的副业中,负责员工关怀计划是我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机缘。


      通常来说,机会并不是随便得来的,你首先要让别人看到你适合这个工作。怎么让别人看见呢?我们平时就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要敢于说出来。在事务所里提出改进建议,虽然不可能百分百被同意,但肯定是有机会让我们去尝试的。当年的我成为员工关怀计划的负责人后,尝试了很多与人才相关的改进措施。当然啦,任何改变都是困难的,并不会因为你是合伙人,就肯定能做成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不断地看书,从工具书到心理学到哲学,看不懂就去上课,慢慢地实践自己的想法:无法强迫他人改变,没问题,我可以想办法影响他们;无法让所有的同事都理解我们的行动,没关系,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从中受益就足够了。而我,则利用公司这个平台,去影响更多的员工,帮助他们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启发我的演讲,内容和我自己的感悟很贴近。这个演讲提到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谋生阶段,别人让我去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越来越如鱼得水;第三个阶段是把工作当成一个平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更多的事。对我来说,在毕马威的这三个阶段是很清晰的。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工资不到两千块钱。面试官说“如果你在这里坚持四年,就可以拿一万块钱的工资”,可我当时想着四年之后我肯定不在这里啊。当时的我,对自己根本没有一个超过四年的时间规划,可是过了几年,我居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一直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去做更多值得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工作中,我觉得要随时为下一个阶段的机会做准备。啥意思呢?就是把自己的潜力展示出来,让别人看到。这很重要,再忙碌也要强迫自己赶紧去做,否则机会来了就抓不住。如果你没啥想法,所有的时间都会被工作占据,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多可惜,所以还是要有个计划。当然啦,万一真的很迷茫没有方向,不知道下阶段的机会在哪里,也不知道应该去准备什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先走第一步,比如,看5本和审计相关的书。走出第一步之后,你就能知道第二步是什么,一步步往前走了。这样的话,肯定不会浪费时间,不会因为特别忙就放弃个人的发展。如果可以尽早地去改变、去学习,拓展技能,在事务所里就能每年都顺利晋升到下一个级别。机会一直都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它,它也是会跑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采取行动,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在学习上,目标是最重要的,我的目标就是以终为始。先明确我想做一件什么事情,想要一个什么结果,然后再规划针对这个事情要做怎么样的学习。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作为学生的时候其实不是那么的积极。但事实上,如果可以积极地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任何事情,去拓展眼界,认识更多的人,去获得更多的机会。有更多技能的话,就会有更多的提升。


      当然我们不可能一直在学习或工作,会累垮的,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加个油。对我来说,生活中有好几个加油站,没有它们,我是不可能在事务所坚持这么久的。比如说书友会,好朋友们每个月都在一起讨论喜爱的书籍,这让我完全放松。要知道,这两个小时的忘我体验,在工作压力之下是可遇不可求的。另外,我参加的哲学课堂也很好,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人的想法。同学们有各式各样的焦虑,课堂探讨的时候,大家的压力都被释放了。


      我的兴趣爱好不多,最近比较感兴趣的是博物馆,虽然与工作没有什么关系,但对生活有启发,会提升生活的质量。以前我对博物馆并没有兴趣,但是在几位朋友的影响之下,慢慢就看懂了。看懂了之后,我就会想“这个我懂了,它是不是可以延伸到其他更多的东西?”有了些许兴趣,生活就有自己的印记,就不那么枯燥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发展爱好,但其实时间是自己分配的,就算把个人爱好放进去,也不会影响紧急项目的完成。比如说我的书友会吧,已经有七年多了,每个月都搞活动,影响力还挺大的,但其实它并不影响我的工作。通常来说,我会把全年十二个月里的活动时间定下来,然后去找朋友们来认领一下分享的时段,然后每个月只需要花两个小时参加活动就好了,两个小时对我的工作根本不会有啥影响的。时间一长,书友会就成为我自己的成就,也成为我个人的标签。所以呀,如果这件事情值得去做,就把它放进任务栏里,开始去做吧,它是不会影响工作的,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小事开始,比如学开车、健身,然后再规划一个长期的事儿。比如我2015年开始读了两年的哲学课堂,一个月就花两天周末时间,我通过这个课堂认识了很多人,开拓了思维,也算是一个成就。虽然它和我的工作不直接相关,不对我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利益,但是为人处事这方面得到了提升,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往前走。我还有另外一个小团体,两个月一起吃一次饭,大家每次的分享都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其中有四位朋友写了书,两位朋友读了PHD,还有朋友成为亚太区GM等。再不努力就赶不上大家的节奏了!


      有的时候我也会有迷茫。后来我发现,对于工作来说,如果不积极应对,迷茫永远都会在那里,不会自己消失。即便可以拖延几天,但越往后面拖,问题就越来越大。所以,应对迷茫只有唯一的方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完成就可以了。


择善而从    善作善成




      关于职业选择,我的建议第一就是看这个行业是不是朝阳行业,第二看这个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第三看它是不是一个好的平台,缺一不可。就业初期并不知道你自己想做什么,所以平台并不是急需要的,但价值观很重要,如果个人的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相冲突,工作的每天都会很煎熬。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不一样的,我坚信的就是人的一生只要做三件事情:第一,要做正确的事;第二,如果是正确的,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三,帮助别人做同样的事。


      什么是正确的事?经过多年的成长经历,我们心里面应该是有一杆秤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说“心里知道怎么做是对的,行动上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影响而去做错的事情”。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过红绿灯:无论旁边有多少人在闯红灯,如果觉得闯红灯是对的,那就走过去;如果觉得闯红灯是错的,就要遵从本心停下来。


      选择公司类型的考量,其实很简单。比如,小企业里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地做很多事情,面临的挑战会更多,所以沟通能力、领导力、解决问题能力,肯定提高得比大型企业要快。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如果直接进到小微企业,就没机会看到大企业的内部治理。反过来说,大型企业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所以会感受到条条框框,看到的东西也比较窄。


      我们母校的发展,我觉着要先明确在人品和专业方面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行业把这个叫做核心竞争力。先确立清楚核心竞争力,再发展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都很不一样,它不只是技术和课程,还包括学校的活动或者是老师的指导。这些都能够让同学们获得价值观、竞争力的影响和提升。专业上面我建议多办一些交流会,请过来人分享,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另外也需要给学生多看些案例,让大家自己去做真正有用的分析。这样能够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岗位。


      在能力培养上有个方法可以作为参考,比如学校要培养的是财务经理,就看看外面大公司财务经理招聘启事里的“岗位描述”。不要认为这个描述是空的,“岗位描述”里面没有一个字是空的,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落在实处,比如说“自信”,以前我的绩效经理是个老外,我和他讲重要的事儿时,都会先写一个提纲,然后照着这个提纲讲,快快结束。当时他一直说我“不够自信”,但我真的不理解怎么才能提高“自信”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然后,有一天,他居然跟我说“我觉得你自信了”。在我的追问下,他说只是一个感觉,因为我在他办公室很放松。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会放松呢?应该是因为我上了一段时间英语课,还给客户讲了好几次英文的培训,讲多了自然不害怕和老外沟通了。所以,我的不自信的后面是有一个“实质缺点”的,而这个困扰我很多年的缺点,当我开始行动之后,半年内就解决了。所以,如果你对“岗位描述”里的某一点有困扰,要好好想想自己的缺点是什么,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它,做到这一点,你就甩开百分之九十的同龄人了。




     和大家共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