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110:周勇峰

发布日期:2021-07-28 15:44:49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周勇峰,现任上海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8届校友。


居仁由义 知行合一


口述:周勇峰

采访:王莉 倪昊云 吴昊娜

整理:王莉 倪昊云 吴昊娜

时间:2020年11月1日

指导老师:夏慧勤

地点:星巴克(曹路宝龙店)



机缘巧合择所安




      我是1995年进入立信会计,在财政金融系读国有资产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名称有点特殊,好像在我们这届之后就没有再设置了。我们班级同学猜测设置这个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国资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大家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看好的,换句话说都还对这个专业有所期待。到我们这届毕业时,已经不包分配了,需要自己找工作,记得当时还曾花费不少口舌来解释自己的专业。我们毕业之前,学校会推荐一些同学去参加企业招聘考试,推荐面试的方向主要还是集中在各大银行,我也参加过一些银行的笔试。机缘巧合的是,当时学校推荐了三名学生党员去解放日报社面试,我有幸在被推荐范围里。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参加面试自己还是相当稚嫩的,一是不了解应聘岗位的职责,二是不熟悉应聘单位的情况,三是完全不掌握面试话术和技巧,自己就这样浑浑噩噩参加了面试,也算是无知者无畏了。面试时三位考官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学的专业和人事工作不对口,你怎么看?”说实话,那时自己对人事薪酬管理完全一无所知,只能硬着头皮作答。现在我自己作为面试考官,在筛选简历时会过滤掉那些一看就是海投的简历,而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应聘岗位都不清楚的考生也会给低分。好在我当年面试的时候,面试考官们录取了我。刚进入报社,由于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不沾边,我也曾考虑过跳槽去财务类岗位。但过了几年,我发现做人事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跳槽的想法就慢慢地淡了,逐渐安心下来。现在很多同学在外企都会通过跳槽去提升自己的平台,相较而言,国企里跳槽的就比较少,毕竟在体制内工作更看重经验积累。

我们当时读书的校区是在中山西路,校区面积不大,大家几乎都是走读,住校的同学很少,所以课余学生会和团组织活动也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比较少。大学期间,我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社会考察,当时是从学校6个系、不同年级一共组织了20多个同学去南昌、井冈山、武夷山考察。在这5天左右的时间里,大家同吃同住,让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其他系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这次活动以后,我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学生工作中,后来还担任了财政金融系的团总支书记,这一年多团总支书记的工作经验为日后在工作中负责青年工作以及组织跨界跨行业活动提供很多助益。


多年以后,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有机会到各个高校走一走,一方面是和高校有培训方面的项目合作,另一方面是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生源情况。现在学校的校园氛围、社团建设比我们当时好很多,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且现在的学生都住校,有更多时间参加活动,我非常羡慕现在的校园生活。

图片

思变创新方通达

    1998年到2004年,是我职业生涯起步阶段,我从一名学习财会的学生向一名人事管理者开始角色转换。在解放日报社组织人事处,我主要负责薪酬统计分析、编制人事报表、聘用合同管理等工作,在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把在学校所学的图表制作分析应用到日常工作中,积极推进各种人事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统计分析工作得到报社领导肯定,报社推荐我参与了当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江浙沪三地新闻宣传单位薪酬调研,我负责数据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回忆这段时间,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自己严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我庆幸碰到一位好领导——报社组织人事处处长,我经常跟她沟通我的困惑和想法。领导很耐心地开导我,同时也鼓励我尝试学习了解人事领域的其他内容,并积极为我搭建平台。


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到2006年,我参与筹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一份财经类日报《每日经济新闻》,这阶段让我从一个部门业务骨干逐渐转变为一个管理团队的负责人,独立负责一个基层单位的人事工作。在《每日经济新闻》创刊后,我起草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组织落实招聘计划,搭建采编和经营团队,并负责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在报纸创建之初,我跟团队成员一起不分昼夜地工作,见证了这家财经媒体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段独立运作管理一个部门的经历,让我进一步熟悉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个模块,了解了各模块间需要有机的互动。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制订并落实符合经特色的培训,针对离职人员建立谈话机制做好离职反馈分析。此外,我还积极为报社各种社会活动做好保障工作,参与筹备了FT时尚峰会和科特勒之夜等大型活动。回顾这二年,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我的大局观,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观察集团下属各单位的管理现状。


 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到2013年,我重新回到报业集团组织人事处工作,在这阶段我努力从一名普通管理者向创新型管理者转变。在此之前,我在工作中只是追求会做和做完,更多考虑的是结果,仅仅追求浮于表面的学术。经历了独立运作一个部门的工作并参与报社创建发展以后,让我对整个报业改革和所随之而来的人事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2006年,我着手研究和探索报业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经过前期调研我提出了在报业集团推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思路,撰写了项目可行性方案。我作为项目协调人,推进实施了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项目。2007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在上海纸质媒体中第一家推广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从2007年起,我还参与的另一项人事创新项目“媒体进课堂”,这个项目是一个产学研的延伸和对接,也就是让一线新闻采编或经营管理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课,这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加快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举措。我接手负责这项工作后,积极拓展寻求与学校深度合作,部分学校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吸收媒体实践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纷纷开设了“媒体进课堂”的选修课。同时,我们也更广泛地招募采编人员赴学校讲课,形成了媒体与高校的良好互动。


 2006年底,经过选举我担任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团委副书记,开始了5年的兼职团工作。我主动把青年工作、共青团工作和人事工作进行对接,从大局出发,周到细致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我开始不断完善团组织架构,做到组织网络和全体青年两个全覆盖,不断增强集团团委的影响力。我注重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力量,通过合适途径,寻找特色角度,围绕服务世博、服务主业,策划和组织青年更好地服务世博,奉献世博,激励基层团支部通过活动创优争先。在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团委联合“15集团兄弟联”,发起了向灾区捐帐篷的活动,与15集团兄弟联一起捐赠的1000顶帐篷,在第一时间送到灾区,这一活动被团市委推广表彰。2009年12月,联合SMG、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10多家团委,在市文明办和团市委的领导下,举办世博手势秀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年感受到世博激情,为宣传世博、参与世博尽自己的一份力。与文新、文广团委合作,开展了“红领行动——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崇明支教行活动”、 “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世博报道创新大赛”等活动,均加深了与兄弟单位团员青年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友谊。2010年,我被团市委评为“青春世博行动”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回顾这一阶段工作,我一方面全面接触干部人事工作,另一方面也通过团委兼职更多地参与到跨界跨行业的活动中,使我对项目的把控能力得到增强,对新时期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2013年我担任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同年10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我担任上海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这阶段,我逐渐向资源整合的角色转变,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集团整合之初,工作量比较大,我作为人事部门副主任承受了很大压力,当时两个集团的办公地点、工作模式和企业文化都不相同,而上级又希望尽快实现融合。面对人事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我主动融合努力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靠前指挥,注重发挥团队合力,积极面对整合转型的困难,有序推进人事各项事务。作为部门副职,我用“甘当绿叶不争功、细心耐心成就人”来勉励自己,我主动配合部门领导完成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向老同志请教,熟悉相关业务及政策,认真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努力做好工作的合理安排和协调。同时,我也努力搭建平台,为提升部门年轻同事的职业素养提供舞台,发挥每一位同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3年以来,整个报业、纸媒发展进入一个低潮期,我带领团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积极应对报业转型发展,做好深化报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工作,破解报业整合转型中的各种新问题。我结合集团工作重心,围绕“深入融合,转型发展”,以“关键人才”为核心,为各媒体培养全媒体人才提供“养分”,通过岗位培养、岗位锻炼,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这一阶段,我也继续做了大量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比如参加市委组织部工作组赴新疆、西藏考察援藏、援疆干部,参加市委巡视组巡视工作,担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这些经历都为我提供了在更高站位上思考全局的机会。



与时俱进积功力


从HR的角度来看,新进入职场的学弟学妹们如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做好工作,有四项能力很重要。


第一个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指学校学习,更是进入职场后不断充电学习的能力。随着科技发展,所处行业环境不断变化,面对的新科技都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加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有可能的话,还要多参与一些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学以致用,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第二个是跨界思考的能力。要加强锻炼自己的思维,多从事物的另一面考虑。进入职场,要努力学会从周围同事以及直属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思考。跨界和换位思考其实是互相包容,互相融通的,所以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专业外的一些东西,为自己职业发展助力。


第三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场,要准确领会工作任务的核心要点,要有一种“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的心态,百折不挠,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对于自己提供的方案和所做的工作务必反复打磨,追求完美,争取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个是沟通表达的能力。一方面,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善于让别人多说一些;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独特的见解。沟通和表达不光是口头交流,也要关注书面的文字写作,如何写好一份公文也是大家进入职场必备的技能。沟通和表达需要大家在学校和职场,不断磨炼和积累。

      

立信会计是注重应用型的学校,在专业实操方面考虑得比较多,立信会计的老师一直很自豪的是立信学生应用能力强。从立信毕业的学生进入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很快就能上手。我们不能抛弃好传统,要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同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让新技术和新技能贯穿到课程中,力求课程设计与岗位需求相对应,帮助同学们提升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适应市场挑战。此外,可以通过校友会的一些活动,让更多的老校友、优秀校友了解学校的发展、课程的设计、同学的能力,发挥各行各业校友的作用。

      

我衷心希望学校发展越来越好,有更多立信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母校发展得越好,我们在职场中的腰杆也更直。希望同学们把潘老先生的“勿忘立信,当必有成”做到知行合一,不忘初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回报老师和母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