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105:张怡怡

发布日期:2021-06-16 15:20:29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张怡怡,2015届校友,唯寻国际教育教学服务部总监,唯寻联合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准读)。


       所谓幸运

        不过是敢想敢闯敢试错


口述:张怡怡

采访:李玉兰 吴子寒 肖玉莹 郑佳慧

整理:李玉兰 郑佳慧

指导老师:黄 嵘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地点:唯寻国际教育

“向更优秀的人看齐,自己也会变优秀”




     我出生于西北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父母的管教比较严厉,我也从小比较独立。高中毕业时,父母希望我优先填报军校,可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填报志愿的时候,父亲那几天身体不太舒服,就没有细看我的志愿,爸爸让我从他推荐学校里挑选一下,为了逃避被安排的生活,我故意填了一个不招女生的专业。结果出来后,如我所愿没被录取。后来父母当然也知道了我的小动作,然而并没有责怪我只是叫我既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要好好走下去。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父母的开明、支持和信任,让我能够有机会追求自我,到外面更广阔的的世界去看一看。


     就这样,我按照自己的志愿选择,来到上海,开启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初入学校,作为一个从西北考到魔都上海来的学生,我的起点不高,我甚至连PPT都做不好,而我身边很多的同学,他们从小就接触多媒体,有的甚至从高中起就开始学习编程。当时懵懵懂懂,想着大学四年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寒窗苦读十多年,到了大学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但一次考试的失利改变了我的这种学习状态。有一次期末考试的计算机课考得非常差,宿舍其他同学轻松就拿到八九十分,而我这门课差到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那一刻中学时代还留有的优越感被打击了,危机意识冒出来,意识到大学里混混日子是不可以的,自己比别人落后这么多,再不努力,怎么能超过别人,怎么对得起自己千里迢迢、“费尽心思”来到的大学呢?在经过计算机考试的滑铁卢后,我从一个“闹钟怎样响都听不到”的人转变成了“闹钟不响,也自动能起床的的人”。内心里那种不服输、不甘心的斗志被激发出来,我开始认真对待学习这件事,也开始去广泛涉猎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我要向更优秀的人看齐,也要自己变得更优秀。


     大三时我正在校企合作班,临近毕业,以不错的成绩通过面试提前拿到了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说实话,这其实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了,毕竟大家的理想大多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然后进一个好的事务所、考证、努力工作、升职。但是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身边的同学都很震惊,难以置信我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但这就是我自己做出的、对我自己负责的选择。当时自己觉得更偏爱跳脱的思维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不停轮换地方出差会让我很没有安全感,自己思索后还是做出了更适合自己而非更适合大家认为的选择。


    放弃了offer,虽然感到可惜,但并没有过多的犹豫与纠结。在大学期间,我曾在奢侈品店实习,曾去事务所加班,也曾当过机构的助教,丰富的工作经验让我的脑袋里有更多的职业想法和规划。


    我的前面还有一整片大海,因此不会囿于眼前的溪流。

“越年轻,试错成本越低,为什么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9月放弃事务所的offer,11月在通过了五六轮面试后,我成功被世茂集团企划部门录取。一开始,我应聘的其实是是一个品牌管理的专员,但面试时的HR是营销部的副总裁,出于对我丰富的想法和创造力的赏识,他把我放到企划部去工作。这难得的机会看似是从天而降的馅饼,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每一个机会来临之前,自己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去争取抓住它。在面试之前,我会反复查看500强公司各种各样的面试题,据此不断追问自己,反问自己,设身处地模拟面试时的场景。同时,我认为大学应该多干实事,譬如在举办一些需要有策划创造力的大型活动时,这个活动的策划就应该成为面试过程中我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独一无二的地方,利用自己新颖的想法和操作的可行性打动HR。而种种这些,都是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有所熟悉,进而可能在HR面前侃侃而谈的。认识我的朋友都说,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我基本上都能得到HR的青睐,得到心仪的工作职位。


     进入世茂集团以后,我的舞台豁然开朗。我与顶尖的高管交谈,与优秀的人才共事,这种不断进步的感觉很棒,大平台的工作经历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阅历。


     原本以为自己会永远待在这里,像所有的员工一样,一步一步努力晋升,然后在某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停住脚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一个新楼盘的教育相关的工作。当一个楼盘出来之后,我们会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打造一个与楼盘配套的资源环境,为住户提供入住后的便利,最终为住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为了把营销的看点做到完美,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与教育相关的书籍资料。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我被国内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所深深折服,也为西方杜威、梭罗的教育思想所倾倒。我发现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应试,为了把前人的智慧变成生硬的答题要点;而应该是真正为了立德树人,为了教育本身。如果能把前人的智慧和思想践行下去,并通过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帮助更多人学习,那该是多么的有意义的事啊!就这样,内心对于教育的热忱和情怀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当时的工作很不错,可我依然想要去尝试去挑战,去跑一条自己喜欢的赛道。




     又是一次说干就干,我决定裸辞。


     裸辞,放弃这个月薪上万,还能和房地产高管们频繁接触的岗位,我所做的决定在外人看来都很难以接受。先是放弃来自事务所的offer,后又辞掉一份前途光明的好工作。但我不在乎外人的偏见,因为我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要投身于教育行业,我要去从事教育本身。在我看来,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比安于现状重要得多。只有内心咬定青山,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在负责完这个项目之后,我递交了辞职报告。同事不可置信地问我是不是疯了,而我坚定地回答,我就是想从事教育,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如今想来,当时的我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初的场景放在当下,我或许会犹豫踌躇,那种不计成本、出于纯粹喜欢而奋不顾身的莽劲冲劲,可能再也不会重来了。越年轻,试错成本越低,年轻是我最好的资本,我才毕业两年,一定要拼命尝试一次,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才好!


     离开世茂之后,我开始在教育行业寻找自己的位置。刚起步时,我的迷茫感和无助感非常明显,因为教育行业的空缺职位着实不多。成为一名教师?可我还没有那个基础和积累。成为一名教务?市场需求很大但是门槛不高,而我是一个渴望和优秀的人一起变得更优秀的人。最终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降薪降职进入一家教育公司,成为一名项目助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仿佛一切又重头开始,我领着低于原来薪资三倍的底薪,磨着性子开始投身教育。其实有一些成长是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可能父母老师前辈讲了很多道理,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体会过才能更懂生活的真谛,裸辞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和理想偏差很大的环境,还有来自身边所有人的质疑,甚至有时自己都在怀疑是否真的选择错了。一次下班正在等公交,想到自己种种经历和理想的差距,想到自己那些无所忌惮的放弃,第一次觉得也许自己真的不适合教育行业,也许自己想做的教育只是存在于脑海当中。




     就在我异常失意的阶段,我的两位现任老板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当时他们正在筹划创业,而我日常工作的努力和坚定正好吸引了他们,而他们想做的教育仿佛让我又重新燃起了对教育行业的希望,就这样阴差阳错,我成为了唯寻的创始成员之一。


     唯寻国际教育起初的规模并不大,十几个人凑成一个团队,而我是一名m基础班主任,一个人身兼数职,各种事情都会做,真正体验了一把创业人的酸甜苦辣。短短两年间,我所在的教学服务部从开始的只有我自己,到现在的浩浩荡荡也有了七十多人,其中的艰辛恐怕也只有我自己清楚。教学服务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没有人给我培训,也没有人在我不懂的时候指点我,大多时候都需要摸石头过河。在这期间,我也渐渐创造出我自己的价值,学会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从不推脱任务,分配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管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因为我知道,当我完成一份任务之后,我就又多学会了一样东西,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我自身创造价值的体现。


     不得不承认,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我的思想愈发成熟,终于得以打破之前的骄傲,学会沉潜下来去深入思考。虽然说辞职很任性,但假如没有跨出这一步,那我的幸福感不会有这么强。哪怕现在的工作还是很忙,我依旧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倾注时间,无论多少。也不得不感慨万事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吸引力法则奏效了,我确实和更优秀的人共事了,后来也成为了公司合伙人之一。就像Steve Jobs所说: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蝴蝶效应就这样反馈到了某个时间节点上,告诉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为年轻人要能被捧杀也能被捧杀”




    作为半个过来人,我能提供的经验建议或许并不成熟,但是还是有一点“干货”想和应聘的毕业生分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个人品质。


    业务能力自不必说,如果未来是想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那么证书一个都不能少,实习背景最好也和专业相匹配,不要过于花里胡哨,那会显得你三心二意,自身定位不明确,倘若自身定位都不够清晰,用人单位又要怎样安排你的位置呢?至于个人品质方面,首先是沟通能力。好的对话方式能提高你的社交能力,至少能让人明白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其次是抗压能力,我们在用人时发现,很多应聘者都存在玻璃心的情况,经常接受不了领导的批评,这样的心态其实很有问题,表扬受得起,批评也要挨得住。然后是领导能力,一些公司可能会在面试的时候问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他会根据你的答案去评判你对成就的判定标准。譬如说,你可能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这当然是对于努力的一种肯定,但是格局太小了,显得你太容易满足了,公司也就很难指望你会有什么更大的成就了。再者是团队协作能力,更高效地协调整合身边同事的资源,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加速。最后是上进心,我经常碰见一些小白,得过且过认真划水,这对于自己的发展而言实在是一种残浪费。社会里优秀的人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瓶颈的,如果自己不去刻意练习或培养,只是一味懒散随心所欲,是很难有突破的。


     另一方面,我也推荐大家多去读书,无所谓什么题材或者哪个方面。在我看来,读书不能太功利,不能一整天抱着晦涩的专业书啃,单纯只涉猎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也要重视其他所谓“杂书”给我们的积累。那些看过的书会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一一体现,在其他的角度给自我进行加成。现在的我也在尽力弥补英语口语的不足,今年我去参加了复旦大学MBA的面试,拿到了两年有效的c线录取资格(个面、组面均为优秀)。最近我的笔试成绩出来了,已经拿到了心仪的offer。在此希望大家多读书,多看电影,去探索其他的领域,去了解更全面的世界。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没有这些后天的努力,我不可能取得相应的成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命运的确奇妙,它可以在一瞬间就改变一个人原本的生活轨迹。但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上天的垂青亦只能被脚踏实地、敢想敢闯的人所把握。


THE  END 


排版|张月

责任编辑|萧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