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毅,2013届校友,上海静谦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CEO。 不甘平凡 用毅力书写青春 口述:甘毅 采访:苏令仪 王开鑫 隋富斌 罗宁德 整理:苏令仪 李萌 王开鑫 隋富斌 指导老师:黄嵘 时间:2020年11月4日 地点:立信书局 不甘平凡:与众不同的热血少年 2009年9月,我从东北老家,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求学。那时的我对大城市充满了憧憬,带着属于少年人的一腔热血,怀着理想与创业的激情来到了这里。从小我是一个敢试敢闯的人,和身边的朋友有些不同,到了大学之后也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 来到学校不久,我就要过20岁生日了。20岁在人生中是重要的一年,想着要给自己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尝试。二话不说,我就拉上了一个朋友,开始了最初的创业之路。说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商机在哪里?这时我们发现身边的朋友在考试时使用的收音机设备效果极差,我就萌生了购买专业收音机赚取差价的想法。在向父母借了2万元后,我就去了厂家进货。在大学里进行销售是很难的,需要自己一个一个人去介绍,最终在被拒绝了无数次后,我成功地卖出了第一台。从零到一的转变是艰难的,从一到百,就容易许多了。而这次尝试,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乐趣。 成功后,我想要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于是就和朋友一起创立了网站,专门做校园周边餐饮的预约。可是我们一没有经验,二是时间紧张,只能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查资料、联系商家,经常路灯亮起时开始,结束的时候发现外面天已经亮了。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自己所有的资金后,网站有了起色。但我们最终还是因为资金亏损严重无法支撑网站运营以失败而告终。两年多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我备受打击,也开始想我是不是不适合创业,家人和朋友也都劝我好好读书,毕业后找个工作,去过安稳的生活。在消沉了一段时间过后,我还是决定再试试。因为二十二岁的我还年轻,人生不该被一次失败而定义。现在想起来,很感谢当时不服输的自己,给了我一个不被定义的人生。 不被定义:满腔热血重回山巅 毕业后,我孤身一人继续着创业之路。在大学中我从未中断创业的脚步,收获了很多的经验,我的创业公司也茁壮成长。我日复一日地努力着,成功仿佛就在眼前,努力好像就快有了结果,但是世事难料,2016年是我创业路上的标界牌。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形势严峻,公司管理不周的问题导致财务上出现了巨大亏损,往昔共同奋斗的合伙人和员工选择离开,也经历了分手。这些人的离开令我深陷自我怀疑当中,固执的坚守让我看起来可悲又可笑,周围的一切熟悉又陌生。当诺大的公司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当年的傲气少年已经不复存在,时间的不断流逝,年龄的不断增长,好像已经不允许我再试错。我只能蜷缩蛰伏,不知道怎么继续。 都说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那时经历的得失,带我静下心去思考。在感情与事业上受到双重的打击的我,仿佛人生已经到了低谷,这次的损失惨重,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重新站起来,于是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受到重创的我,在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下,逐渐走出原先的黑暗,开始积极的思考起了未来。我的年纪已经不容我继续蹉跎下去,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不仅仅是被失败或是成功所定义,更重要的是得到结果之前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对人生的重新认识,我开始改变自己抑郁的心情,积极思考未来人生的规划,与过去那个颓废的失败者真正说了再见。 我既然跌落谷底,也必然可以重回山巅。当年那个不甘平凡的傲气少年,又回到了我身边。 在经历了前期创风浪后到现在的稳定期,我沉淀下来,开始回顾和思考自己这些年的创业经历。 我们从出生到十七八岁,大部分都是在接受外界的信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个时期的我已经接受了基础教育,即将高中毕业,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独立的渴望达到了顶峰,我创业的想法萌生。进入大学标志着我踏入了第二个时期。这时候我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思想伴随着人际网络的扩大、创业初期挫折的打磨进一步成长。当时辅导员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看似比之前的学习都要轻松,其实不然。我曾因为与最初伙伴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感到失落,也曾因找不到合作伙伴而倍感焦虑,也曾因资金不足和太过稚嫩导致的失败而落寞沮丧。但是也正因为种种经历,让我理解了“求同存异”,让我在心理上更加强大,为真正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毕业后的我依旧坚定地走在创业的道路上,经历了一次次风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上的蜕变,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时期我看待问题角度和方法更宏观、更理性,我的生活和心态也更加平稳,经历风雨后,对于未来却依旧抱有希望和憧憬,也更加坚定自己的路,更加相信自己面对一切的能力。 毅力前行:荆棘路上与自己相伴 现在最不想做的事,往往是现在最应该做的。做任何事都是有惯性的,所以在根本上,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开始”。但是大多人因为缺乏勇气或是纯粹的惰性而导致迟迟无法迈出那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否能够完成这一点,其实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理想的实现有多迫切。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后,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这个时候困难只在于解决问题上了,而方法也总比困难多。在决定好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后,首先是要梳理完成这件事需要什么以及怎么去做。将一个需要长期达成的事情分成,制定节点,每一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有体系、有逻辑地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零散地去做。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和积累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在大学除了人际交往外,对于学习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对事物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刚毕业的时候每个人的差距很小,做的事情大都相似。但当过几年后,真正脚踏实地有所积累的人,终究会脱颖而出。一个人掌握的技能越多,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越强,平台也会越高。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才会更加宽广。但一般人要去突破这个“天花板”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必然是需要很早开始下功夫的。态度和效率都很重要,但积极的态度是高效率的基础。比如两个人做相同的一个数据表,第一个人半个小时可以做得非常好,但另一个人可能两个小时还是会比较混乱,这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第一个人他开始就把每一个数据都看仔细了,同时也捋清了思路,他在做的时候效率就会高。而第二个没有认真地去想我这个东西怎么去做,就贸然开始了。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是这样,当我们摆正态度去认真仔细地做一件事,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而当效率提高后会发现时间上和精力上会比以前充裕,可以完成的事情会更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大学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不要因为失败的打击而气馁自责,少年的傲气与梦想不论何时都是我们身上最了不起的东西,保持坚定与热爱,总有一天会看到坚持的意义。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有学习,还有尝试。只有不断地试错,最后才会成长。 排版 | 曹安琪 责任编辑 | 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