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明,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经济师。上海浦东企业家联合会副秘书长,上海自由贸易区企业家联盟副秘书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客座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校外导师。历任人保川沙、虹口、徐汇支公司、上海分公司销售管理部和直属公司主要负责人。1986届校友。
永远在路上
口述:蔡爱民
采访:杨东学、徐晓曼、涂小虎
整理:杨东学
时间:2017年10月10日
地点:上海人保直属支公司
师恩似海,岁月如歌
我1984年考入上海银行学校,现在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31年了。当时我读书成绩不算差,高中时期还做过学生会主席,所以就被分配在银行班。但是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最后被主管教学的老师分配到了保险公司委托银行学校组建的保险班。那时,是我们国家保险恢复后开设的第一届国内保险专业。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走进了理想的大学,想学到更多的东西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带着这份信念,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开始了我的第一堂课,那堂课的老师就是我人生中的恩师——姚学乾老师。
那堂课,姚老师拎着一把大锁来讲课,他把锁象征成保险。姚老师问我们生活中什么是保险?因为脑子里对保险的概念太过陌生,所以当初我们回答的都是:保险锁、保险箱之类的东西。之后姚老师在课上为我们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保险,也把通过一定的钱把风险转嫁出去的意识传达给了我们。也正是那堂课,他把正值十八九岁的我们带进保险这片全新的领域。因为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就这样,慢慢地我入了门。
姚老师严谨的态度,我至今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姚老师送我去南汇实习,做一个关于农业保险——奶牛保险的课题学习。那个时候,每天奔波于奶牛场,环境条件很是艰苦。但是姚老师严格制定了许多要求:一个星期至少要去走访多次,要和养牛的人进行交流访问,要和负责农业保险的人进行交流访问,等等。之后让我写课题研究报告。由于年纪小,怕辛苦,虽然制定了许多要求,但是我很简单地写了流水账,一些数据也没有经过大量精细的研究,拍拍脑子就编出来了。本想着奶牛场离学校这么远并且条件很艰苦,拿数据也不方便,姚老师应该也不会深究什么。可是,当姚老师看见了我的第一次报告后,一把把我揪在旁边,刨根问底说,你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又启发式地给我讲奶牛生病会对我们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如何的,从农业保险这一方面如何去促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还讲到通过保险奶牛高效产奶如何促进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发展,等等,将问题从几个角度作了深入阐述。后来我写好相关数据,姚老师还特意去找南汇那边分管农业保险的科长,了解我去了多少次,到那里怎么沟通,学了些什么,再核对相关数据。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在老师的指导下,文章我改了七八稿。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最终我的那篇报告被刊登在学校第一批实习校报的首篇。
当我们在学习保险知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姚老师总是认认真真地为我们释疑解惑。当初我们上学时用的教材都是一张张油印纸的。姚老师把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亲自撰写下来,然后刻在一张油印纸上,一张一张用油墨印刷出来。很搞笑的事情是,一堂课下来全班人两只手全是黑的。在遇到有些专业名词不懂的时候,去问老师,老师通常都会细心解释,但是偶尔遇到他也不清楚的时候,他会说:“诶,这个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我记得当时图书馆里有一本叫作《保险字典》的书,还是我国台湾出版的。那个时候,关于保险的教材特别少,也就两三本,都是繁体字的。姚老师就认认真真地去查阅翻看。白天给我们上课,晚上就查资料,再撰写出来给我们刻成油印,再装订。记得我们学习了保险概论、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农业保险等等,由于保险学的教材匮乏,有的教材没有,就找保险公司要与保险合同相关的保险条款,我们同老师一起学习,一起研究。现在想想那时候,是真的不容易。姚老师带我们的时候已近60岁,他夫妻两个都是学保险的,都对我们非常好。
饮水思源,不忘师恩。我虽已毕业多年,但师恩难忘,毕业后也一直与学校、与老师有交流,毕竟老师的教诲对于我之后的求职和人生之路都有着重大意义。如今在我从事的保险行业中,恩师教导的诚信也一直作为座右铭警醒自己,铭记保险之最初要点。
因为情谊,所以坚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我们都在社会上奋斗的时候,老师们也都退休了。原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邀请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保险峰会,那个时候姚老师已经87岁高龄了。他还是认认真真,所有的事情都一丝不苟地参与着、准备着。在我们大会召开的当天,姚老师不辞辛苦,专门赶过来作了深刻的讲话。所以说,他对行业发展是很关心的;对我们这批学生是很关心的;对我们保险学院是很关心的;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在保险学院、保险事业上。他们就是我们所讲的匠人,而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老师认真带,我们认真学,从老师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财富。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教诲,我们才走到了现在。老师所讲到的“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认真做人,认真做事。我们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回学校去走走。生活中,工作上,有些浮躁,有些不舒服的话,和老师沟通沟通;一些想法和老师讲讲,心里会很平静。老师一走,心里很空很空,我们30多年的情谊在里面,那之间的感情用言语是表达不了的,我们会将老师的精神理念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和老师的感情很深,除了姚老师之外,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金老师。我们每年都抽时间去和保险学院的老师一起去看他们。虽然他们年纪大了,但都能清晰地记得他的学生们,尤其记得我。打比方说,我们一般会在春节前,或者重阳节,去看望老师们,如果不去看他,他会掰着手指算的。直到我们来了的时候,老师会说:“哦!阿蔡,你终于来了。”所以说老师也一直在想着我们的。每次老师都是念念不忘的,把他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的经历讲给他的学生听,我们坐在老师身旁,认认真真听上两个小时,真的很有意思。后来,姚老师走了。不过,我们还会经常回去看望姚师母。
回首往昔,首先是老师把我们带进门,让我们喜欢这个专业;我们更把这个专业当成事业来做。因为记得老师当年的那份情谊,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直做到现在,包括现在还在一线岗位工作的同学们。我们这么多年做下来,也一直都在坚持着,我可以很自豪地讲:“入行31年,从来没有后悔过做保险,从来没有后悔过做这个行业。我一直感觉做得有滋有味”。
青春韶华,砥砺前行
1986年毕业后,我被分到中国人保川沙支公司。记得那时,我国的保险业刚开始发展,川沙地区只有一家保险机构,为地区乡镇企业及个人办理保险业务,业务量微乎其微。那时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陌生拜访,一家一户地上门,不厌其烦地宣传保险预防风险、抗击灾难的作用。每天辛苦地奔波,不辞辛劳地向每户传播保险知识。由于当时大众保险意识极度匮乏,吃了不少“闭门羹”。实话实说,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使我坚持下去的,除了恩师的教导,还有一件事儿……
说来也巧,刚工作时就遇上了台风。川沙当地很多房子是草屋和土屋,所以房屋损毁非常严重。而且农民嘛,土地就是生命,台风的摧毁,不仅辛苦的劳作没有收获,严重的洪涝灾害更使许多土地无法耕作。当时刚工作,每天没日没夜地登记,每家塌了几座房屋,塌陷面积如何……都做详细的记录,确保每一家可以精准获赔。让我永远忘不掉的是灾后给每户送去保险金时他们感激地说不出话的样子,那真是全家跪在地上的感谢。我似乎瞬间感受到保险的重大意义——雪中送炭的一份保障,对自我的考量上升了一个层次,考量自己不仅仅是业绩多高,而是作为保险代理人,拥有了救人于危难的能力。
在浦东待了18年。2003年,中国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对全市支公司的干部人事进行了调整。因为不俗的业绩,我出任虹口支公司副总经理(后接任总经理)。别看“官”不小,但“事”不少。当时的虹口支公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员工有跳槽的,有正考虑辞职的,公司每年的业务量已下滑到3000万元,而当时其他支公司均在7000~8000万元左右,上级公司一度考虑对该机构进行撤并。可以说,我是临危受命。在浦东18年如一日的勤奋敬业已养成习惯,我到任后,率先垂范,提出了“树信心、聚人心、保生存、求发展”的管理思路。每天从川沙自驾至虹口,与员工们一起分析市场需求,组织力量研究符合客户需要的险种,并接保单做业务……每天几乎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消瘦了10多斤。当时我只有40刚出点头的年纪,却常常累得直接躺在沙发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我的战友们经过3年多的拼搏,虹口支公司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业务量从原来的3000万元左右猛增到8000万元以上。2006年,凭借出色的业绩,我先后获得上海金融工委、中国人保总公司上海分公司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企业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虹口之战”的完胜我并不满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危机感的驱使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挤出时间去大学进修。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两个MBA学位,并在2005年,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证书。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除了勤奋,品质、能力和机遇是相当重要的。不管从刚开始我以保险代理人的身份推销保险,还是现在做到高管层,踏实、诚信的做人,让我获得更多机会。说到机遇,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恢复高考不久,自己就考上了大学,并在大学内结识自己的恩师;毕业后,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入职后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领导赏识。诚然勤奋是重要的,但是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4年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大学这个舞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自己的老师和同窗,切记要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欣赏你,重用你。当然,作为一个保院学子,请务必将诚信铭记于心,诚乃保险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