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华,现任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营业部经理,历任平安养老险上海分公司客户经理,2006届校友。
2003年我通过高考考取了原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系保险专业。其实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在老家是可以上本科的。但我当时有一个信念:我要去上海看一看、闯一闯,加上母校的校名里“上海”+“金融”的组合非常吸引人,于是我便以超过我们当地本科线的成绩,来到上海、来到浦东、来到曹路,正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我入校的时候,正逢学校升本,从“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上海金融学院”。虽然本科招生是从04年才开始,但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们都明白:学校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了,我们的将来一定是充满了光明和机遇的。事实也证明,母校随后的发展确实非常喜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而我现在回望,我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学校开始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师生们都对将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也都为之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和努力。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作为校友我也感到非常的自豪。
在我大二的时候(2004年),母校出于专业发展的考虑,将保险专业从金融系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保险系。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班级同学的时候,我们全班都很激动,有同学甚至在宿舍里大喊“我们保险有戏(系)了!”足可见当时大家对于保险系、保险专业的发展是抱有多大的希望。 而保险系建立以后的发展也确实让同学们没有失望。当时在系党总支书记翁耀明老师、系主任徐爱荣老师、系团总支书记宋晓薇老师等众多老师的带领和努力之下,保险系的发展蒸蒸日上:从华师大、华理、复旦、上财等名校招聘来一批学术能力突出且年富力强的专业老师,充实教学队伍,同时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建设;翁老师、宋老师在党团建设和学生工作上尽心尽力,也做出了不少有特色的活动,让保险系有了自己的特色。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05年底的时候,我们保险专业终于争取到了精算方向的建设许可,由此开始了我们系精算专业的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当我18年得知精算专业终于获批的时候,也由衷为母校、为学院高兴,这代表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终于孕育出了硕果。 我从入学开始担任班长一职,大二保险系成立以后,我也有幸担任了保险系第一任学生会主席。三年的学生干部生涯对我的工作能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接受了充分的锻炼,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好的提高,让我在踏上社会、进入职场以后,能很快融入职场、顺利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十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学生干部的这段经历,我现在的工作不会如此顺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非常感激母校、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培养。
我入学的时候,母校主校区已经从民星路搬到了现在的上川路995号,但民星路校区还继续保留着,我们在大三那年就搬去了民星路校区度过了大学最后一年。刚来报到的时候,浦东校区规模远不及现在,当时只有三幢教学楼、一个简易的操场和刚新建不久的体育馆。说心里话,看到母校当时的环境,我的心情多少是有点失落的,毕竟和想象当中的校园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但后来知道我们学校不仅培养了很多银行行长,而且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有保险专业的属于凤毛麟角,而我们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这让我又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在母校学习期间,有很多老师都给我带来积极的影响,譬如李鹏老师、杜鹃老师、陈玲老师等。他们不仅仅在学业上对我认真指导,让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对我在职业选择、发展等很多方面对我有深刻的影响。不过如果要说对我影响比较深的,那应该是两位恩师:孙咏老师和徐爱荣老师。孙咏老师是我的第一位辅导员,也是带我们时间最长的辅导员,她是我大学期间的领路人,思想上认真引导我,使我能在校期间就光荣入党了,是领我在大学期间不断成长的恩师;徐爱荣老师是当时我们的系主任、也是我的专业课老师,徐老师不仅在课业专业上对我悉心指导,同时也非常关心我的就业问题,我能进平安养老工作,就是徐老师推荐的。 在母校学期期间的收获有很多,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友情、收获爱情……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恩师的信任和在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从事保险行业发展的机会。母校教会了我很多,但最让我想表达的就是,母校教会了我“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对得起自己的“保险”专业,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保险学院”和保险专业(当然还有精算专业)。 2007年的夏天,在徐爱荣老师的介绍下,我入职平安养老保险上海分公司,正式开始了作为一名保险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