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1994届校友,现就职于浦发银行总行法律合规部,曾在浦发银行从事资金清算、贸易结算、系统开发、合规管理、反洗钱管理等不同领域工作。
扬帆济海 霞映云天
口述:杨海霞
采访:冯烨 方耀华 高子祺 钟发维
整理:冯烨 方耀华 高子祺 钟发维
指导老师:夏慧勤
时间:2023年3月11日
地点:腾讯会议
本固枝荣脱颖出
我是 1991年进入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的,当时的母校还是专科院校。最初我对我们学校不太了解,进入这个学校也很偶然,我们那一年上海的高考数学特别难,考试的失利导致我没有进入当时填报的一本二本志愿学校,而是来到了填报的大专学校。我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其实有些失望,因为我感觉校园面积、设施和我的高中差不多大,就想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的样子。但是随着学习的开展,以及对同学对老师各方各面的不断熟悉,尤其是实习、工作之后,我越来越发现这个学校在整体的学科设置以及学习管理上面,是有它很多长处和特色的。现在回头来看,我对学校还是非常感谢的,为我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都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在母校学习期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有很多。首先是我的班主任孙素莲老师,当时有很多同学会觉得我已经上大学了,这老师怎么还管的这么多,然而现在想起来会发现孙老师真的像妈妈一样照顾同学们,非常周到。尤其是对外地同学,孙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都给与了他们格外的关心和帮助,有时候还会请同学们去她家吃饭,缓解同学们初到异地校园的思乡之情。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教英语的陈汉华老师,她的英语教得非常好。我们班级当时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是非常高的,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都通过了考试。还有教我们国际金融的贺瑛老师,我当时对贺老师的风采非常仰慕。她气质非常好,不仅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还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讲课的整体思路很清晰,大家都很喜欢她的课,对国际金融专业有了更浓的兴趣。
大学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应该是我们在开学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作为班长组织了一次班级舞会。初入校园时,大家对彼此都不太熟悉,只是同寝室的同学会熟悉一点,对于寝室外的、尤其是男生女生之间,大家除了上课之外都是各顾各的,几个星期下来之后,大家还是形如陌路。我就在想怎么能够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尽快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同时丰富下大家的业余生活,于是和几个班委成员商量组织了一次班级舞会。通过舞会,大家增进了了解,互相熟悉了很多,尤其是男女生之间,这也让后续的班级活动在组织、推动方面都十分顺畅。我们的班级号是91212,代表91级入校的国际金融专业二班。在毕业20周年纪念会上,有同学为我们的班级取了谐音“就要爱呀爱”,印在了我们的纪念衫上,充分体现出我们是一个有爱的集体。我们班级在毕业之前被评为了上海市的三好班级,我始终为能获得这个荣誉而感到非常自豪。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幸运我在学校所学各科都能学以致用,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无缝衔接。例如学校开设的国际贸易课、专业外语课、英文写作课、会计学等,都很实用、接地气。我毕业之后从事国际结算工作,日常工作看的文档都是英文,有时候还需要拟写英文电文与境外银行进行沟通、交涉。我在工作中上手非常快,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精力来带我,只要跟着老师完整走过一次流程,我基本第二次就能独立完成。老师只要将与境外银行沟通的目的告诉我,我可以很快地写出电文,几乎不用老师再修改。带教老师会觉得这个学生虽然是新人,但比本科生更容易带教、更优秀。我从事的职业、对口的岗位和我在母校学的专业非常契合,在校期间对各专业学科的认真学习为我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让我在入职之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

能创善建开新境
我1994年进入浦发银行的时候还比较忐忑,因为不知道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是否能适应岗位需要。在集中培训之后新人们被分到各部门,我的专业是国际金融,第一个岗位是在国际业务部做资金清算业务,也就是银行之间的资金汇入、汇出。虽然专业对口性较强,但是刚上手做的时候,和在书本上学的理论其实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因为在学校里打下了比较好的专业基础,所以还是能够非常快地融入并独立完成工作上的各项任务。我们银行当时的资金清算需要依靠花旗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来进行,每笔业务都需要支付花旗银行一笔费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银行决定加入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Telecommunications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在1996年我们一共4个同事到SWIFT美国总部学习,之后在浦发银行引入SWIFT系统,从此加入了SWIFT清算组织,不再依靠他行。不仅为银行节省了大笔清算费用,还为日后其他领域业务的标准化开展奠定了基础。1996年时,我还是刚入行两年的新人,就有幸参与了浦发银行这么重要的项目,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儿,这代表了我在资金清算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
之后我又进入了贸易结算的科室,当时都是手工作业方式,就是要手工写会计凭证,手工发信用证报文等等,效率非常低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便于业务统计与管理,我们又和专门的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贸易结算单证系统,经过半年日夜奋战,在1998年上线了贸易结算的单证系统,实现了这一领域的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的工作。这一系统当时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许多系统功能被被其他同业借鉴、效仿。
入行两年、入行四年对我来说都是里程碑,我不仅很快上手了本职工作,而且参与了多个大型项目。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浦发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贸易结算系统都有我的辛勤付出和一份功劳。
2005年,浦发银行总行成立了法律合规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从管理的角度见识银行更多不同的业务领域,于是参加了行内的应聘。经过多轮筛选,在2007年,我正式加入了法律合规部。法律合规部是按照业务领域分为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的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在这三个领域我做过很长时间,全面了解了这三大业务领域的主要流程、关键风险,并向业务部门提供了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专业能力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2021年左右,部门架构进行改革,处室之间通过组合拆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我又申请到了反洗钱处室,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专业人士。
法律合规部有很多综合性的事项,对人的培养来说是非常好的平台,因为不仅需要很多专业领域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我身处总行管理部门,不仅涉及总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还涉及对分行的管理,要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机制上保证全行各项业务合规发展,这很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在这期间,我们也创建了法律合规方面一些新兴领域的工作。比如,香港分行是我们浦发银行的第一家境外分行,对境外分行的开业指导与验收,当时都是空白的领域。我通过学习、研究香港金管局相关监管要求,参与了香港分行开业验收方案的拟写并完成之后的验收,为后续其他海外分行验收提供了经验。再比如,我们在法律合规领域,需要对各家分行的合规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这个评价采用什么方式比较科学、比较合理,都是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回溯、总结,通过对评价方案逐年调整、完善,不仅将年度重点工作嵌入评价方案提升总行管理效果,而且充分考虑各家分行的差异对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进行细分,确保评价方案的合理,提高分行不断改进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对接各类监管机构的部门,我们还有很多大型的组织工作。比如要应对各类监管检查,每一次综合性检查都是一项很大型的工作,历时三个月左右。在这三个月里面和检查组、总行部门及各分行的沟通,各项需求的分解、落实、跟踪、反馈等等,都是对个人组织、协调、专业能力非常好的锻炼,虽然辛苦,但收获也很多。
从银行的从业经历来说,我觉得还是非常丰富的,虽然都是在一家银行,但实际经历了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也做过很多不同的事情。对我来说,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值得回忆。
时代弄潮须自强
目前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环境里,一个阶段应该做好一个阶段的事情,尤其是20-30岁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黄金阶段,对自己的人生、工作或者生活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全面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不要人云亦云、浑浑噩噩。学校是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学校里面就要学好专业,让自己进入职场时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我们当时的课外活动比较少,我作为班长会组织一些活动,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精力,但丝毫不会影响我课内的学业。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些活动,让我的学生生活丰富了很多,也让同学们若干年后仍有值得的校园回忆。
我们学校以会计、金融专业为特色,时代发展变化得很快,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最近大家一直在火热讨论的人工智能和ChatGPT,可能会给我们未来的就业带来很大挑战。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一些简单的、比较基础的工作,比如一些数据、信息录入,数据的整合、处理等等。但是在很多需要依靠人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些领域,人工智能依然是无法取代人的。以机器人为例,操作部分是由机器人完成的,但是设计出机器人的、给机器人发出指令的是人,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成为给机器发出指令的那个人,使自己不被机器替代。总而言之,就是要发挥人的潜能、人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在校的学生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职业、家庭、人生很重要。专业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学的专业可能和未来的职业是不相关的,这就需要思考“我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我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做了哪些准备?”,需要把自己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系统的能力、不断复盘前进的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我对母校的大多印象还是停留在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后来搬到浦东校区以后,我们在那儿组织了我们班级毕业20周年聚会,大家对新的校区还是非常喜欢的。我们进入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时候,是在民星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校区,可能都没有现在的一些中学面积大。但是我们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浦东校区聚会的时候发现校区非常大,建设得也非常好,当时感觉很欣慰。
上海的大学非常多,我希望母校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色、受同学们喜欢的大学。可以让同学们多年以后回忆当初,仍有许多美好的印象,仍会感谢学校给自己的成长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