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青松,中共党员、民建会员,现任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浦西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浦区民建金融专委会主任,黄浦区一届、二届、三届政协委员。1992届校友。
开拓创新 笃行致远
口述:侯青松
采访:朱瑞琦
整理:马梓杰、杨仕佳
指导老师:卢挚飞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地点:上海银行浦西分行
青春激扬立志向
我当时是在民星路校区,当我第一次来到学校时,第一感觉是特别小。记得我们有同学,从外地托运了一辆自行车到我们学校。他说:“大学学校很大,上课来不及,所以一定买个自行车去上课。”来了之后才知道学校原来那么小,当然小归小,其实我们对母校感情还是很深的。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是我们前面的教学楼,尤其是后面的两排,一栋是男生宿舍楼,另一栋是女生宿舍楼,大家经常去交流,建立友谊。
我非常怀念大学生活,大家都有憧憬,那时候就像你们这个年龄,对将来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事业都有很大的憧憬。在当时那个社会,其实中国的金融业也是刚好在发展的初期,所以大家都愿意,也都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为金融方面的职业和实业做出一些贡献,也期望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当时的憧憬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美好的感觉。
在学校里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张敏健老师,她教的是语文,其实内容更偏向于商业谈判方向这类,是文字素养方面的一些实务本领。这个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很有帮助,因为后面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文书的使用,一些谈判的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我觉得这些在踏入社会后是非常管用的,而且张老师她上课上得也非常出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除此之外,学校开设的经济类的学科的内容也对我们后面的职业生涯帮助非常大。因为我毕业之后就进入了银行,感受到学校的教学内容跟我们银行的实业实务相关度非常高,进入岗位后的我就不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小白,因为我们在学校不仅学习了一些课堂的知识,同时也在学校开设的很多实践课程中,获得了一些实践的经历,因此我觉得这对于我整个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自信自立迎发展
在我毕业的时候,国家已经取消毕业生工作包分配制度了。虽然说是自主择业,但其实学校会推荐我们到各个金融机构。银行工作是我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便想好的工作,于是1992年我从学校毕业后,由学校推荐面试了交通银行的的工作岗位并且进入了交行。

我在交通银行的这个工作岗位跟我原来的学科——金融学,尤其是其中的国际金融学关联比较的多,首先进入的部门就是国际业务部,做一些国际结算类的工作,总体是处于一个比较内部的一些工作,比如信用证、进出口结算,电文处理等工作。后来我进入到上海银行,在工作岗位上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从事一些信贷业务,这个岗位就是比较综合,它是针对这个客户的需求,客户的经营等方方面面,做一些客户的存贷款业务之类的工作,再往后一直到现在成为了浦西分行的行长。
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是肯定的,无论是在一个基础的工作岗位,还是到了一些管理岗位,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碰到很多面临挑战的工作,面对这些工作,第一,要有信心去解决,没有信心是一定无法解决问题的。第二,要有创新的,开拓的视野,多维度的思考一些问题。肯定会有花的精力大一些,时间长一些的问题,也可能有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办法总比困难多,会有很多的路径去解决。工作上的成就自然也很多,从九二年工作到现在,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上海的发展的历程。举个例子,外滩的最高楼上海中心,整个的信贷,银团我们当时都是参与的。上海中心楼下有一个荣誉墙,把我们这种合作单位和机构都列入进去。所以会觉得自己见证了整个上海的陆家嘴的发展,那么多高楼的发展都有可能参与,有一种深深的荣誉感。

虽然现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不易,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充满信心。毕竟是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个经济体几十年来的发展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发展,我觉得是有后劲和韧劲的,即便现在会碰到一些困难,无论是疫情,还是国际的政治形势,但这么庞大一个经济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民,我们有着这种自信心,确切的说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勤劳和努力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所以我觉得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应该有信心的。尤其在金融方面,从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势必会走到世界的前列,大家也看到金融现在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一些安全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要掌握在世界上一些金融的主导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国家在做一些政策,人民币的国际化等一系列政策,所以要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情深意长励学子
大学生活是一段美好自由的时光,但也是需要学生们付出努力的时期。在我进入工作之后,回顾原来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想要为我们正在学校学习的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一定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我认为这段时间的学习能影响人的一生。我自己在进入工作后,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一些系统性的学习。我在母校读书时获得的文凭还是大专,于是我自己考过了专科升本科,并且继续学习考取了国际贸易的硕士学位。这些都是在我全职上班时利用空闲时间考取的,一路上花费了很多年时间,相比于在学校专心学习的同学们,肯定是更加辛苦,更加的花费精力。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我们银行的工作内容重合度很高,而且会有很多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加以完善,对未来踏入职场的好处极大。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用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
第二,一定要更多的拥有一些国际视野。当下,我们身处中国,身处于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样一种开放、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视野是极为重要的,即使同学们以后做的是金融实务,比较具体的一些工作,如果希望自己能有更大的自我提升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就一定要对国际的宏观经济、国际的金融政策、国家之间的政治形势有一定的研究。这样不论是对工作和实务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创新的意识必不可少。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定要有一些创新的、开拓的思维,用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见解。我们经常说“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一个问题肯定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去解决。有的可能很快,在短期内就解决,有的可能需要你长期的跟进,花费较大的精力。不论结果如何,这个思考的过程十分重要。我们金融行业从事者一路走来,都是在对现有的制度、规则或是一些东西不断的进行改革,通过这样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产生一些生产力。所以我觉得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在学习的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对现有的内容和观点多加思考,有一种不断去挑战和质疑的精神。
第四,要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在我看来,大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是锻炼学生们社会能力的起步阶段,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我在上学时也在学生会担任过相关的干部,并且在班级中担任着副班长等一系列职务。在我毕业、踏入社会之后,能清楚的感觉到这些经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们不论专业、学习成绩之类的问题,在大学时期多参与这些社会性的工作,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习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会对将来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这种综合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所以我也建议同学们在学生时代就要多参与,多承担一些社会公益的工作。

我是1992届的毕业生,我们的母校历史悠久,在业界声望极高,为国家持续地教育和培养金融方面的人才,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为中国金融事业做出贡献的栋梁。现在的莘莘学子们在学校能珍惜学习的机会,走到社会上更要为母校争光。祝愿母校的教育事业越办越好,学生们成绩更进一步,为我们整个社会,为我们的金融事业、实体企业,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整个民族的复兴,都能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