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1994至1997年任职于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现任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口述:李学军 采访:张玥、李萌婷、邱心怡 整理:张玥、李萌婷、邱心怡 指导教师:胡亭 时间:2022年9月30日 地点:腾讯会议
立信起航,奋楫笃行自作为
1994年,在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之后,我来到当时的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参加了工作。三年教学生涯,我见证了学校的变迁,当时,学校还没有设立保险学院,我在保险系负责教授一些和保险相关的专业课。因为和同学们的年纪相差不大,教学之余,我也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二十多年过去了,在立信的教学生活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却仍给我留下了深厚记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带着同学们去学农。我和学生们一起,从繁杂的课业中抽出身来,到宁静安然的大自然去,感受最质朴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最真实的感受。学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发现了学生们的坚忍不拔和脚踏实地,这段经历至今仍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虽短,却给我埋下了到保险行业继续深耕的小小种子,给我未来在保险行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本人是保险专业出身,在大学期间,当时中国的寿险还基本上没有怎么启蒙的时候,我就接受了英国一保险公司的一些赞助,接触了一些人身保险和精算的课程,这使我对寿险一直有兴趣也有期待。之后中国的保险业开始对外开放,此时中国现代寿险业也是刚刚兴起,加之一种新的保险的营销模式--代理人的模式,由友邦引进中国,初次崭露头角,这些变革发生得强烈并且迅速,给我带来了一定冲击。当时的我已经在校教学三年了,学了保险,教了保险,但是对保险公司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一个保险行业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一直存在一些向往。自己学过教过,但从未尝试如何实操。正好赶上整个行业大发展,当时正值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业--财险和寿险分业经营,此时寿险业处于发展的拓荒、从无到有的阶段。在这样背景的推动下,我选择了进入到实体领域,进入到这个行业,加入中保人寿上海分公司开始工作。我认为这个行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
我1997年加入中国人寿,曾担任公司教育培训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上海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职务、总公司战略市场部总经理,湖南分公司总经理等职。2018年4月,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寿,加入阳光保险集团任业务总监一职。同年11月,进入人保寿险任副总裁一职。自2021年11月以来,担任中邮人寿党委副书记、临时负责人。在任职人寿湖南分公司总经理一职时恰逢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年,带领我司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保险扶贫作为金融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范和化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保险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以及保险业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担当。
过去近30年的现代寿险业的发展,我有幸都参与了,也看到它成长和变化的每一个过程,所以时势造英雄,我的所得所获与整个行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速度是有直接关系。刚分业的时候,我在现在的中国人寿,当时全国的资产大概只有500个亿都不到,保费大概只有100个亿,到现在全国成长到5.5万亿的保险资产,保费现在已经超过6,000亿,可见过去26年里,它的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得益于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把握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加之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对行业规律性的认识,对行业的经营模式的认知会比别人稍微领先那么一点点。也因此,有了些许收获,获得一些成果。
保险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到如今全行业20多万亿的资产,近千万的从业人员。保险发展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成熟了许多,但过去在快速发展的时候,行业也走过很多弯路,也摔过很多跤。现在,这个行业进入了深度转型期。一个行业从很小到长得很大,到最后变得很强,必经的一个过程就是受挫折,有些波折和困难可能确实很难绕不过去,这和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就目前来说整个行业深度转型的一个方向,越来越符合行业的规律,越来越回归行业的初心。
在这个背景下,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体现的专业价值,在这个环境是越来越好的,所以现在这些保险公司尤其相对比较大的一些保险主体,有非常完备的员工培育和培养的路径。
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保险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一般都会进行较为全面的入职培训,也会给员工提供很多基层的锻炼实习,增加对行业感情认识的机会。对于专业的青年员工,保险公司非常注重其成长和发展。保险公司会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并在入职之后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司内部晋升培训、岗位培训、行业交流,并通过多岗位轮岗的方式去锻炼和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
公司提供给每一位入职员工均等的成长机会,重点看大家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怎么抓住时机,利用身边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让自己得到充分的成长。我看到有一些员工在入职五年左右就达到了中层管理层的级别,当然也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也只是普通员工。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学习、如何进步,这是大家在走出校门步入职场后需要考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课内学业是基础。对于目前还在学校学习的同学们,我觉得扎实学习好本科期间的专业课程及提升相关的技能水平是比较重要的,这大约需要投入七成的精力。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可能会提前预设好基础指标,大多会借助机器输入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所以像在校学习时的绩点、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可能会影响到同学们后续的笔试、面试机会。
突出技能提亮点。除了完成校内课程外,建议同学们可以提升锻炼一些突出的技能,比如:语言技能、计算机技能、建模能力等。随着各国经济贸易文化的密切交流与发展,语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对于国内业务占比较重的企业,英语能够基础应用即可;但如果未来同学们想要尝试外资企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要尽可能贴近母语水平。其次,在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流行的时代,除了熟练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外,如果能够学习一些编程软件,像:C、C++、Python、Java等语言,能够达到眼前一亮的效果。
实践经历添色彩。单纯沉迷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是不够的,我认为同学们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努力做到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大学期间可以有目标的选择几家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千万要避免盲目选择,比如有些同学在一年内就实习过三四家企业,但是这三四家企业之间可能不存在关联点,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同学还没有想好具体要朝哪个行业、哪个方向发展,所以想多尝试,在尝试中寻找。但是用人单位在阅览个人简历时,可能会更想找到该应聘者实习经历中的侧重点。
实习经历不在量多,而在质优。我建议同学们在寻找实习单位之前,先想想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计划的发展方向,从而有目的性地去选择实习行业、实习企业,进而精确到某一类实习岗位。比如,某位同学对于精算方面感兴趣,那么像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科技公司等都可能会有设置专门从事或贴合精算方向的部门,投实习简历时可有针对性地投递,当然还可以投递其他的岗位,不断提升自我向多方面综合发展,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除了找到心仪的实习岗位外,还希望大家能够得到一些深入的锻炼机会,比如:向带教老师申请,看能不能参与到某些项目的部分实战流程中,相信对于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前沿动态可关注。在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新闻、纸质媒介等途径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热点资讯、发展趋势等,对于感兴趣、有影响力的行业、产品等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这也是一种接触行业、紧跟时代步伐的方式。相信你所做的都会成为自己独特的财富。
永葆求真务实的特色。上海金融学院在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合并后,我想学校不论是在影响力,还是办学实力上都更强了,实现了强强联合。我很有信心,也特别高兴看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这几年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显著性的成果。作为一所专业类的本科院校,希望它能够在会计和金融领域发挥出它独特的专业优势,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不断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领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期待未来学校能成为一所在中国专业特色突出、更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最后,恰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95周年校庆,衷心祝福学校生日快乐,预祝学校的前景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