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百名校友访谈系列132:周朱光

发布日期:2023-08-05 20:00:55   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点击量:


周朱光,现任瀚艺HANART服饰董事长、艺术总监。他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男装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上海市服饰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副会长。1985届校友。


传统与时尚的匠心融合 

续写百年上海旗袍传奇
口述:周朱光
采访:朱逸伦 朴振广 喻嘉莉 王玺承
整理:朱逸伦
指导老师:黄嵘
时间:2023年5月10日
地点:安化路271号一楼瀚艺服饰

在按部就班中坚持学习


       作为一名80年代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能获得包分配、有体制、干部编制的工作机会应该是非常幸运的,然而我生性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所以选择去尝试和冒险。我认为,虽然这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我庆幸可以追求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我的第一份工作从事了大家眼中羡慕的铁饭碗——上海市卫生局的会计工作。当时,机关单位的工作环境相对严谨,工作时间缺乏弹性。几年下来,我深刻认识到,受限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我将渐渐沦为一只温水中的青蛙。于是,我调整了思维方式,怀着一份好奇和兴趣,主动选择了转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适逢80年代酒店管理专业在国内兴起,我可能是中国第一批接受这门新潮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年轻人。正是这段学习经历在不久之后让我职业发展有了转向。




       1987年,上海市卫生局与四通集团合作开设了一个卫生保健中心项目。该中心承担着卫生保健和宾馆服务的双重职责。单位内部需要选拔管理人员,而我作为卫生局中唯一有过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经历的人,最终经过了单位的筛选和认可,成为了保健中心的董事经理。除了薪资待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生涯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这次成功的经历对我的坚持学习形成了重要的正反馈,这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着不放弃、持续学习的习惯。在我后来进入服装行业的阶段中,我学习了艺术品鉴定的专业知识。这段学习经历培养了我的审美意识和理念。时至今日,我仍保持在身边放置一本书的习惯。最近,我在阅读《中国通史》,我相信无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都应该保持着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我对在立信的学习经历始终充满了感激之情。学校让我获得了扎实的会计基础和财务思维。尽管毕业后我并未从事会计工作,但财会专业知识仍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八九十年代时的公司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对于一名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影响很大。可见,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每一次的经历都会有意义。




在循规蹈矩中果断说不


       卫生保健中心初创时服务面向社会,相较于体制内单位,工作环境相对开放、较为弹性。然而,它所存在的管理架构不清晰、制度束缚等客观因素,距离我心中的理想工作仍有不小距离。或许是性格决定,也许是年少意气风发,后来我毅然选择停薪留职,下海创业。




       我与时尚领域、服装行业的结缘可追溯到1985年。那年法国时装大师皮尔·卡丹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时装观摩秀,偶然的机会我与同学一同去观看了这场大秀。那时候的中国人还不怎么会打扮,穿着也不怎么讲究,满大街都是单调的服装颜色和千篇一律的款式,大家对于时尚的认知非常粗浅。对于尤其是经历了改革开放阶段的中国人而言,皮尔·卡丹是一位熟悉的朋友,他可谓是中国时尚界的叩门人,是第一位把西方时尚引入新中国的西方设计师。

        那年与时装秀的偶然邂逅,带给我个人强大的冲击。时装秀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内心为之触动。我暗叹:“原装服装可以有这么美妙的变幻和色彩,原来衣服可以穿得这么漂亮!”对我而言,这是一场真正的审美启蒙,也是一次旧观念与新思潮的碰撞和解放。也许就是在那时,我内心播种下了一颗对于服装和时尚滋长好奇、兴趣浓厚的种子。




       90年代是中国外贸崛起的时期,我在1995年正式进入了时装这个行当。刚开始,我与几位老先生一起做旗袍。服装师傅大多来自戏剧服装厂,我们主要制作一些具有传统风格的旗袍和戏服,主要销往海外的华人聚居区。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成为当时上海成衣旗袍最大的出口商。

       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份遗憾。当时我们做的旗袍是出口产品,属于比较简单的成衣旗袍,只是迎合市场,与其他公司的服装并无本质区别。虽然我们汇聚了众多旗袍制作的老前辈,传承了传统旗袍的工艺,然而我们并未为旗袍这一传统服饰领域带来什么真正的改变,未在这条道路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在匠心精神中显中国美

       1998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年届八十的褚宏生老先生。褚老被誉为“上海最后一个裁缝”与“百年上海的传奇人物”。他因在30年代给“电影皇后”胡蝶制作的一件白色蕾丝旗袍一举成名,这件旗袍目前珍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老先生还曾给杜月笙做长衫,当时很多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客人。

       对于我们做几百几千件一个款式的成衣旗袍模式,他老人家说,“旗袍没有你们这种做法的,旗袍要定制,每一件衣服都不一样”。这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才明白要做真正的好旗袍必须量身定制,不能走捷径。老先生秉持着“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到完美”的态度,他还说“传统的技艺不能断在我们这辈人手里”、“海派旗袍的灵魂就是创新”。这些心得对我影响很大,推动我憧憬着创造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旗袍品牌。我的梦想越发清晰:要把东方审美带向全世界!




        人家是三请诸葛亮,我是五请褚宏生老先生,最终成功邀请了准备要告老还乡的老先生再出山。由此开启了老先生最后19年的传奇人生续章,也推动了我们海派旗袍奇妙的传承之旅。

瀚艺应运而生!我们的理念是要让瀚艺成为彰显中国独特风格的定制服装品牌。瀚艺的技艺承袭自上海的海派旗袍,同时致力于融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具体而言,海派旗袍在保留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审美元素,引入新颖的面料和装饰,为其增添别样的魅力。对于旗袍这类传统服饰,社会上存在着“穿旧如旧”的保守观念。设计师们对于改变心存犹豫。但是,我认为正是百年前的海派旗袍对变革的追求才催生出今日的新型旗袍。瀚艺将努力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全新形态的旗袍以打破人们的传统认知。我们坚信每位女性都应有机会体验旗袍带来的优雅与华丽,向世人展示中国女性的风采。

        我在2010年开始探索新中装男装的领域。那时候我觉得我们男性没有合适的本土衣服穿。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如果我们穿着一件西装和别人讲中国时尚,不太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做新中装男装的探索与革新。如果说西装加旗袍代表了前面一百年的时尚,那么新中装将要被打造成为现代当的新时尚潮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服装行业不限于追逐金钱和市场份额,它也可以成为将旗袍的艺术和文化传承给更广泛受众的一种媒介。在与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艺术家、文化从业者的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旗袍可以成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不同的领域和人群。在西方艺术家眼中,旗袍代表了东方的神秘和审美:东方的审美趣味、中国的内敛文化,在旗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瀚艺对我而言不仅是爱好的事业,更是一种使命感!我们的海派旗袍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的“中国文化日”上,在登顶的世界舞台中心传播着中国审美力。我们曾在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过《从上海到布鲁塞尔:百年旗袍展》,也曾在巴黎开启过一场中国旗袍的文化之旅……通过努力,我们的海派旗袍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服装商品,更会是走遍世界的文化传播者。




       我们致力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推动中国式生活方式的回归与传播。在这融合传统与现代、古典与艺术、传承与时尚的旅程中,无疑充满了新奇与挑战,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更加坚定着自己的使命感。当下,传承传统不是不要国际化,而是要更加拥抱这个世界!我们从东方的角度、中国传统的角度,多元地表达我们的审美,从而在国际时尚界中开辟出我们的一席之地,让“中国审美”走向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