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民,现任徽商银行北京分行甜水园支行行长。曾先后担任徽商银行合肥岳西支行行长、徽商银行合肥潜山支行行长。1995届校友。
传承立信梦想,筑梦青春华章
口述:朱树民
采访:王敏、潘锐、邹孜诩、刘润明
整理:王敏、潘锐、邹孜诩、刘润明
指导老师:王敏
日期:2021年11月4日
地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文翔路校区序伦大楼716会议室
心怀抱负 行稳致远
我就读我们县城里的重点高中,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分数达到本科线的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专业选择上相对受限,而法律类、金融类和师范类是比较好的选择。在国家的各项政策推动下,1990年上海开始开发开放,发展的机会非常多,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更是将全国的经济建设推向高潮。因此,我将上海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作为了我报考大学时的首选。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当时位于上海市民星路465号,学校的金融、经济类专业很有名。我结合自己当时的高考分数和心仪的城市、专业,我将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这里。
当时学校的面积很小,生活也相对简单,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也有着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回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大二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到崇明岛的农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农”。当时我们吃大锅饭、住大通铺、开展集体劳动。在农场里,大家都放下了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同学之间的情谊有了质的提升,班级凝聚力也得到加强。当时我们在农场的主要工作是砍树,大家一边砍树,一边喊号子、唱歌,互帮互助,互学互促,从未体验高强度农活的我们,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但心里却觉得非常放松,那段经历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最温暖的回忆。
直到今天,提起民星路465号,我的心里会泛起一阵温暖的涟漪。我在大学就读时最深切的感受是校园小,整个校园只有二十几亩地,学校的环境和各种设施同现在也根本不能比,当时的我也羡慕过周边的复旦、同济,但后来我发现小也有小的好,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很熟悉,这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现在对那小小的二十亩地非常怀念,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和回忆,我们上下几届的校友,现在都还很想再回母校去看看,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异,1995年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安庆分行,考察合格后又被分到县里的分行。作为从农村普通家庭里考出来的大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在县城有一份银行的工作,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十分珍惜。当时和我一起被分配到那里工作的还有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中专和职高的学生,但凭借学校和专业的优势,我在工作中很有自信。
从基础开始,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不二法则。虽然当时我刚毕业到银行工作,对行长、经理、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内容和状态非常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做到管理岗位,发挥更大的能量,但我深知,只有从最基层做起,才能有扎实的根基来寻求发展的空间。只有真正的在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上实操过,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因此,当领导让我从柜员做起时,我毫无怨言,心甘情愿,但同时,我心中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后要走向管理岗位。
工作初始,中国银行在家乡当地的支行才刚刚成立,各个岗位、业务都需要有人去开拓。凭借学校和专业的优势以及我出色的工作表现,支行许多新岗位的设立、新业务的开展,领导都安排我做排头兵,率先去了解、熟悉、掌握工作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我经手筹建、培训的岗位大概有十几个之多。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性格比较沉稳,像一头可以开疆拓土的黄牛;另一方面还是由于母校的培养给予了我各方面的成长和不可或缺的专业优势。所以领导把事情交给我很放心,也很信任,这也更让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把事情做好,把同事们带好。这期间,我参加了非常多含金量很高的培训和实训,既长了见识也积累了经验,这在我之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我前进的力量。
工作近三十年,从前台柜员到后台监管部门,从业务人员到营业部主任,从副行长再到行长,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今天的成绩。2021年8月,徽商银行北京分行发生人事变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需要在安徽省内抽调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来北京当地进行指导,我再一次成了不二人选。这已经是我负责组建的第三个支行,而我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开疆拓土,在退休前开始一段新的人生篇章。
1992年秋天,当我到达民星路465号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2018年,我的女儿会成为我的大学校友。
一方面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受我的影响,我的女儿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也表现出了对于金融类专业的浓厚兴趣。就这样受缘分的牵引,我和女儿从同一所高中又到了同一所大学。这种人生路径在不同时间段的重合给人的感觉是很奇妙的,我的人生似乎在新的时空得到了延伸。领着女儿去松江校区报到时,我深入浅出地向她讲述了学校校名的演变、校园的更新,以及我所知道的一些校史,仿佛即将在这里展开学生时代的是满怀兴奋的我自己。对母校的深深情愫,被这种奇妙的轮回式的父女传承重新点燃了。在女儿面前,我承担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责任,扮演的也不仅仅是家长的角色,我更乐意对女儿说,我是她的一名校友,一名早她二十几年的“老”学长,我们应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女儿在经历着全新的生命历程,而我则像是藉由她的青春,重温着一段光阴久远却依然清晰的宝贵体验。
我毕业的日子,我们的学校历尽千帆;你到来的日子,我们的学校焕然一新。在女儿填下高考志愿的那一刻,便有冥冥注定的缘分,让我和她在父女关系上又多加了一层校友的光环。当我的老同学们得知我的女儿也成了新一代的立信人,八、九个在上海工作的同学都从各自的工作岗位赶过来,说要一起送孩子去上学。我们把上一代的同学情,延续到了下一代的儿女情,这也是立信给我的人生带来的宝贵财富。
女儿在校就读的三年,我以一个“老”学长的身份,潜移默化地引导她,教育她在这个与我往昔所处大不相同的环境里不断进步,与她一起学习,一起经历,一起成长。
忆往昔求学岁月,历历在目;看今朝校园新貌,豪情满怀。从“闹中取静”的老校区,到现在“静中热闹”的新校区,母校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昔抚今,我深感,学校在办学历程中,艰苦创业,励志图强,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母校桃李芬芳,成果丰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作为学校校友,我为母校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虽已离校多年,但不管时光如何飞逝,我始终不会忘记在母校度过的年少时光,永远铭记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祝愿母校欣欣向荣,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创佳绩。
面对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学弟学妹们,我这个“老”学长想同大家做一个分享和殷切嘱托:
第一,勤奋学习,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对广大学生来说,从学校毕业只是人生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小步。我们要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做到重学、好学、乐学。专业知识是根本。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更是至关重要。
第二,积极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大学是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就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将所学与社会要求相结合,更要有强大的内心,保持旺盛精神,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斗志昂扬。我们要有开疆拓土的精神,以远大理想确立人生航向。时隔多年,学校丰富的文体活动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这些校友们的心中。一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活动,培养锻炼形成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能力,对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珍惜时间,积极奋斗,不负韶华。大学生活弥足珍贵,为所有学子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我们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处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奉献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各个方面不断成长。热爱生活,珍惜当下,坚持初心,不负韶华。把每一次磨难当作一种拓宽眼界的经历,把每一次挫败当作上天的礼物,把每一刻美好都珍藏心底,认真审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切并珍惜它。多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步路都是人生路途中无法磨灭、不可忘记的瞬间。只要我们跟随自己的心作出选择,相信多年以后我们会感谢现在的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无论对错。
情系母校,不忘师恩,未来我将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态度,更加出色的成绩为母校争光。也希望学弟学妹们牢记“立信”的校训,传承立信精神,书写美好人生!预祝母校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