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唯,上海银行长桥支行副行长,在校期间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2012届校友。
路漫漫其修远 砥砺奋进花正开
口述:邱唯
采访:刘天元 关喜龙 徐洁
整理:马昂 关喜龙
指导老师:王洁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地点:上海银行漕河泾支行
笃志研思 广师求益
“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否则就不必开始。”这是贯穿我整个学习与工作生涯的信条。我于2008年9月进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就读财税学院财政学专业。当我迈入立信的那一刻,我对周遭的一切都满怀好奇。大学一年级,我参加了许多院级和校级比赛,在当时的我看来,虽然这些比赛都输赢未知,但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走出舒适圈,在尝试中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我记得,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学院找到我担任一场晚会的主持人,这是我大学生涯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样的经历在我入职上海银行后被领导所注意,当时正值各个分行准备年终报告,我便被选去代表长桥支行前往总部进行汇报,最后也是通过流利的答辩给现场所有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很多时候,大家遇到我都会打招呼说:“你是当时年终汇报上的那个邱唯吧”。这个经历告诉我:一定要勇于尝试。一段经历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对我们有什么改变,但是长远来看,一定会在意想不到的领域使你绽放光彩。
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和完成学生工作,我还在大一第二学期申请进入华东政法大学辅修法学专业。选择辅修一方面是个人兴趣,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今后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有竞争力。大学一、二年级正是课程最多的时候,我依然选择辅修,彼时我的课表不仅仅是排满了那么简单,甚至一些时候,我在本校课程下课后,需要十分钟之内赶到华东政法大学去上课,这样充实的课程安排快速地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所以,时间管理很重要。拿我当时的经历来说,即便忙碌如此,在课程之外,我依然参加了“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回想起那段日子,紧张且忙碌,临近比赛的日子,经常是和几个队友通宵达旦地修改作品。那是一段充实且难忘的日子,我不仅收获了很多新知识,且锻炼了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使我终生受用。此外,我还学会在学业、学生工作和比赛中获得平衡,学会分配精力、规划时间。在我开始做某件事情前,我会按照紧急程度来分配不同的时间,凡事给自己一个最终期限,这样做不仅能增加动力,更能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
要同时兼顾学业、学科竞赛和学生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养成时间规划的习惯,克服拖延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否则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拖延的本质是没有制定清晰的长短期目标,如果目标明确,是不会拖延的,清晰的目标可以给自己无穷的动力。
我十分赞同大学生应当多读书,多走出校园开展实践、开阔眼界,去接触、接收对自己有益的新鲜事物,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精神上、认知上的活力。在获取新的知识时,也不要局限于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而要拓宽知识面,去尝试、学习自己感兴趣且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知识,因为现实中的工作是可以由多个方向的专业知识辅助完成的。只有多读书、多实践、多收获新知,才能使自己在看待同一问题时,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占得先机。希望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做的事,或者是想要尝试但还没有开始的事情,要大胆尝试、大胆试错。自己的人生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口中,未来会踏上怎样的道路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去争取。我这里也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大家可以在课余时间去阅读一下,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大前研一的《全球新舞台》。
进入大学三年级,我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决定积极参加实习,为毕业后直接就业做好准备。我在大三、大四期间,先后到过事务所、企业、银行等各个不同类型的行业实习,并且参加了多个500强企业的面试,分析了自己在面试与求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最终在这个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我也十分希望现在的在校学生能够积极拥抱社会,尽早通过实习和实践,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行业。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既想考研又想就业,这其实是目标不够明晰的表现。到了大三,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如果想要考研,就要定好目标,为之努力钻研。如果想直接就业,就应积极投入实习,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倘若到了临近毕业再去考虑考研或就业,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如果在校的专业学习是基础,那么参加竞赛就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在比赛中,我们能够不断刷新自己的高度和认知。在校期间我参加过多项大学生科创实践项目,主持的创新实践项目还获得过上海市级立项。回想起参与科创的经历,虽然立项之初困难重重,但整个参与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当时我们遇到统计数据可视化的问题,团队里没有一个同学懂这个,我们就向指导老师求教、向前辈取经,通宵学习如何使用分析软件,最后在上报材料的前一天凌晨把数据做出来,顺利解决问题。这样的经历虽然很辛苦,但由此获得的提升也是巨大的,我们最终也在“挑战杯”比赛中获得上海市奖项。
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都在告诉着我,我们面对的每一次挑战是难关更是机遇,只有选择直面困难不退缩,方有可能在征服挑战后迎来蜕变。这个信念我一直铭记在心,即使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我依然如此。银行的工作每半年都会有能力和成绩的考核,这就要求我在完成工作之余,仍需不断的学习最新的金融知识,以求在每次的考核中争取头名。所以我在闲暇之余,便会研究最新的银行知识和金融政策,正是这份大于其他人的努力和刻苦,使得我进入工作后,每次的考核成绩都能取得第一。当然,荣誉和奖励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取得荣誉后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将荣誉当作继续奋进的动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奋斗时的汗水。
据我了解,现在的大学氛围可能不如早些年纯粹,当时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分享知识和资源。现在的校园内,竞争更为激励,焦虑的情绪比较普遍,大家经常把“内卷”挂到嘴边,很多学生被这样的情绪裹挟着,迷茫不知所措。浮躁功利的风气如果在校园里弥漫,将会误导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和目标,做有方向性的努力。要创业,就多参加比赛和沙龙,完善创业计划,发掘新兴行业;要读研,就多查缺补漏,和已经考研上岸的学长学姐交流;要就业,就多实践、多积累,找到能够发挥个人优势的工作。但是不论哪个方向,都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大家一定要重视个人学业成绩,很多学生为了参加校外的工作和比赛,荒废了校内功课,这属于是本末倒置。学习是基础,没有了基础,想要再多的提高也不能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遇到问题时,校园中的学习成果和经历都能提供帮助。所以,在校期间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趋势。比如在银行等金融行业,一定要学好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知识,才能在竞争中无往不胜。
大多数人都是生来平凡的,现阶段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靠一点一点的努力得来的。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努力,取得别人看得见的优异成果,从而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收获颇丰。回想起刚刚进入上海银行的日子,对于每个岗位都十分生疏,但转眼间工作已经十年有余。去年,我还选择在工作之余攻读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认同通过自身努力追求更丰富的生活、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迫生活。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但也不要忘记初心,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最终一定会绽放光彩。
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经验,我想对立信学子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建议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本专业必用的相关软件(如金蝶、用友等),提早强化自身的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学生组织或社团,在任何学生组织中,都有学习的机会,应该去接触和尝试,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相当有益的;第三,如果有创业的想法,就需要积累人脉,应从多方面发展,但不能耽误在校功课和学习,至少毕业后要有能够赖以生存的技能;第四,要清晰发展方向并树立目标,如要考研,需提前做好准备,打好专业基础。
虽然已经毕业十几年,但是我和立信的联系依旧紧密。在21年的六月和九月,我曾两次回到母校,一次是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另一次是上海银行在立信开展校招和宣讲。十年前,我是在立信的校园招聘会上初识上海银行,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序章。时光荏苒,现在我作为上海银行长桥支行的负责人,也希望能为立信学子提供了一个了解银行就业的机会与窗口。其实每次回到立信,我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情愫:我从这里走出来,现在又回到这里,这可能就是传承的意义吧。
最后,我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寄予三点希望:希望大家可以在舍中求得,坚定战略自信;希望大家可以在进中聚力,赓续实干担当;希望大家可以在稳中求进,不断学习深造并学有所成,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希望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