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凯,2005年6月进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外语系辅导员,外语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校团委委员,校党委学工部、武装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2014年7月任松江区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9年10月起先后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科创组组长、产业组组长;2020年9月任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党组成员、副主任;2021年8月起任松江区中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逢时壮气展才干
口述:潘宏凯
采访:杨紫含、朱楠希、金澄玉 、蔡姗姗、彭莹
整理:杨紫含、朱楠希、金澄玉 、蔡姗姗、彭莹
指导老师:夏慧勤
时间:2023年2月13日
地点:腾讯会议
时称立信GTO,育人立新风
2005年,我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读研生涯即将结束,正摸索着毕业求职,恰巧遇到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老师来南京招聘,这是我与立信结缘的开始。那次招聘会是一个大型双选会,起初我只是陪着同学前往,却意外地被立信和另外两所高校吸引住了。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除了专业课学习成绩比较突出,还有很多校内外的实践、兼职经历,因此招聘领导们都非常认可我的学习经历和专业方向。与其他两所高校不同,立信吸引我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它愿意给我一个站上讲台的机会。立信的带队老师是当时的学生处副处长解丹阳老师,她跟我说:“小潘,如果你来立信,不单有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同时我们也会提供你擅长的人文素质课的授课机会。”二是我听招聘老师讲述了立信灿烂辉煌的校史,受到潘序伦老先生建校精神的感染,最终选择了立信。经历了几轮测试,我于2005年7月正式入职,在松江大学城迎来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立信外语系辅导员。第一份工作总是意义非凡,很多故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立信工作时,大家觉得我比较另类,说我是立信的GTO,这个称呼来自于日剧《麻辣教师》,剧中的老师总是打破刻板印象与学生相处,可能当时的我与之相似。我认为新生从高中到大学要有一个过渡期,所以试图把同学们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纪律规矩做起来。我半强制地要求同学们上晚自习,当时很多同学不理解,甚至还有同学给我打电话翻毛腔吵上几句。立信的大合唱比赛成为了这种情况的转折点,外语系之前没有拿过比较理想的名次,同学们觉得走走过场就行了,大学生应该张扬个性,这种大合唱活动不必那么较真。可我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于是在每次自习课上都会穿插大合唱排练,我还发现并鼓励了几名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一起努力做这件事情,并请了专业老师来指导他们。最终当我们的同学站上舞台合唱《鼓浪屿之波》一举拿下第一名时,大家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大学生,都像小孩子一样开心,这也是我们外语系第一次取得第一名的成绩。除此之外,我还带着外语学院的学生打校级辩论赛,亲自参与了一场拔河比赛,都拿下了第一名。每当外语学院举办迎新晚会,其他学院的同学都要抢票进来看,因为我们学院有获得校园十佳歌手冠军的同学、有跳现代舞的同学,凭借青春活力的形象引人注目,打响了外语系的品牌。以前如果问同学是哪个学院的,大概率会计学院的同学会骄傲自信地回答,毕竟会计学是立信的王牌专业,像文法和外语学院这些小院系同学自信心可能没那么足。但我们外语系在一些活动中取得了几次理想的成绩后,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都变强了,往后再问同学是哪个学院的,我们外语系学生一样回答得很响亮。
回想在立信就职的时光,我常感怀于其灿烂历史中蕴含的立信精神,感激时任的领导,感谢学生对我的支持。我曾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和上海市育才奖,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要特别感谢立信。因为前去领奖时,我发现很多获奖者是学校的校级干部比如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可能学校领导认为我的工作可以达到立信的标准,或者说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就推荐了我。2009年底,我凭借公平竞岗的选拔方式,进入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成为了校党委学工部、武装部副部长和学生处副处长。这三个部门是一套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工作,比如组织人文讲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来到立信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在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的同时,学校也成就了我,推动了我后续的发展。
助力科创G60,纳贤促就业
2013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向学校开放了一条通道,高校可以选派青年干部进入政府的干部序列挂职。我清楚记得看到松江区教育局的挂职信息时,我就在想自己已经在高校工作了九年,可以到基础教育的部门学习学习,接接当地的地气,所以就报名了。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选拔程序,最后决定让我去挂职。我的领导还跟我谈了话,说这是立信第一次选派青年干部挂职,我代表立信,出去要向地方政府的领导多学习、多请教。
我的志愿本来是松江区教育局,但组织部发现高校来的七个人中五个人都报了教育局局长助理,而我的研究生专业是环境方面的,所以就安排我担任环保局局长助理。挂职期间刚好赶上了全国自上而下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要全面贯彻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以前很多地区都是先发展不治理或者边发展边治理,所以现在一定要把以前的“环境债”还掉。当时的工作特别锻炼人,不过我上手比较快,加上老局长和领导班子对我很爱护,出去办公也会带上我,让我更好地适应了环保局的各项工作。
半年挂职期到以后,原则上我们七位同志要回到原来的学校。当时,组织部征求了部门的意见,环保局说:“潘宏凯老师可以,我们想看看能不能延长挂职期。”我向学校的组织部以及我的分管领导报告,学校也很支持,于是我又从2014年1月1日工作到了6月30日。到了7月份要决定是否留下的时候,松江区委组织部的领导找我谈了话,我们的老局长也非常希望我能留下来,这时需要和学校进行商讨。立信很重视这件事,又专门开了一次党委会,通过反复商议,最终同意我留在区环保局。我被任命为松江区环保局的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启了五年的松江区环保局工作,中间经历了立信“外语系”牌子摘下换成“外语学院”,国家环保总局改为国家生态环境部,各地方环保局改名为生态环境局的情况,还经历了“回头看”,包括到台湾和欧洲学习。虽然经历了很多,但我从未忘记自己是立信培养出来的干部,从未忘记二十四字校训和立信历任领导对我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2019年,松江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的策源地,组织选派我到联席会议办公室挂职任科创组、产业组的组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就积极运用“G60科创云”平台抗击新冠疫情,设立G60“共同抗疫”专区,服务疫情期间的产业链供需对接、抗疫产品研发、科技联合攻关;设立“九城纳贤”专区,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贡献。“九城纳贤”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当时国家提出“六稳”和“六保”,其中就有稳就业。受疫情影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都在家里,老师只能远程来指导就业,那么我们就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也给毕业的院校架起了一座桥。我记得当时工程技术大学有一位同学家在新疆,他通过“九城纳贤”就找到了一份在上海的工作,当时还受到了各级媒体的报道。“九城”顾名思义,就是G60科创走廊的九座城市招才引智、招贤纳才,我们就通过这个专区,定期邀请一些单位到现场来进行招聘,同时,相关的高校还有毕业生,都可以在线收看、在线投递简历,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定的量的积累。
此外,我们还探索制定了九个城市间高新企业互认办法,打通了科创要素流动屏障,探索推进九城市大仪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推动科技政策协同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九城市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评比设立优秀平台和专业服务商、标杆园区和标杆工厂;推动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挂职结束后,组织上安排我留在松江区科创办继续工作,任科创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2021年8月,区委进行换届,决定我担任中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工作以及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我还会到高校做一些环保方面的宣讲,以及到居民区、村居宣讲十八大、十九大精神。
赠语学子寄厚望,执要终成器
成功难以复制,但失败可能相似。我的经历对于同龄人来讲,或者对同时进入立信的青年老师来讲或许算是成功的,但我的经历有很多偶然交织在一起,造就了现在发展的情况。这里以我的角度给立信的同学们几点建议:
第一,立信的同学必须要“大气”。我做学生工作时,就致力于改变同学初进校时“我不是主流学科的,我没学会计,分不够所以才到了文法、外语学院”的想法,所以放假时我积极争取经费带学生们出去实践,去观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如何振兴的,考察温州现代东方的犹太人是怎么走出来的,还到过河南、福建、云南等地。这些游历和思考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辨别力,游历的地方多了、眼界开阔了,同学们才能大气,才能有勇气去改变。
第二,立信学生还要“小气”。“小气”的“小”是“精准”、“聚焦”的意思,同学们要摒弃一些玩乐,有一种坚守。不管是外语学院还是其他小专业的同学都不要忘了学研并重,在所学的专业上要钻研,要把老校长和历代老领导老专家们打造出的这些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包括那些一流的、品牌化的甚至是金牌教学吃透。
第三,立信的学生还要有“精气”,就是精气神的意思。因为通过“大气”的塑造和“小气”的专业素养以及外在的格局素养,十年以后同学们就是立信的一件作品。我之前和学生开玩笑说:“潘老师不仅仅要求你们是立信的毕业生,是一件产品,我需要你们是一件作品,更是潘老师指导培养出来的一件精品,这样你们到社会上才敢讲我的辅导员老师是潘宏凯。”我也经常跟他们讲,老师要求的、你们也愿意干的叫锻炼,老师要求的、你们不愿意做的叫磨练,这两项加在一起就是修炼,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件精品。
其实对立信的孩子也不用讲太多,先背牢二十四字校训,在大学四年及以后的人生中实施就很好了。我接受过立信的熏陶培养,也会带着立信的校训,带着立信一代代人的精神再出发。